老人股骨骨折保守治疗需先全面评估,包括骨折类型和全身健康状况,治疗有牵引、固定制动等措施,护理要注重皮肤、体位及并发症预防,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关注老人基础疾病、营养和心理等特殊方面。
一、老人股骨骨折保守治疗的评估
老人股骨骨折保守治疗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骨折的类型、老人的全身健康状况等。如对于稳定性骨折可能更适合保守治疗,而不稳定性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骨折部位、移位情况等,同时要评估老人是否存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保守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
二、保守治疗的措施
1.牵引治疗
皮牵引:适用于一些较稳定的股骨骨折老人。通过在肢体上应用皮牵引带,利用机械力量对抗骨折端的移位趋势,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例如,对于一些轻度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或粗隆间骨折老人,可采用皮牵引来稳定骨折部位。皮牵引的重量和牵引时间需要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要密切观察牵引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出现皮肤损伤等并发症。
骨牵引:对于一些移位较明显的股骨骨折老人,可能需要骨牵引。如股骨髁上骨牵引等。骨牵引通过穿入骨骼的钢针施加牵引力量,能更有效地纠正骨折的移位。但骨牵引需要注意钢针的护理,防止感染等问题,同时要定期调整牵引的重量和方向,以保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
2.固定制动
石膏固定:在牵引的基础上,可能会采用石膏固定来进一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例如,对于一些经过牵引后骨折对位较好的老人,使用石膏将患肢固定在合适的位置,限制肢体的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但石膏固定要注意松紧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支具固定:现代也有一些定制的支具用于股骨骨折的保守治疗。支具固定相对石膏更具可调节性,能更好地适应老人的肢体形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并且可能会让老人感觉更舒适一些。但同样需要根据骨折的情况和老人的肢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支具,并定期检查固定的效果。
三、保守治疗中的护理要点
1.皮肤护理
对于牵引治疗的老人,无论是皮牵引还是骨牵引,都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如皮牵引的皮肤是否有发红、破损等;骨牵引的钢针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定期清洁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皮肤并发症。
2.体位护理
老人需要保持正确的体位,对于股骨骨折保守治疗的老人,一般需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等合适的体位,以维持骨折的对位。要经常帮助老人翻身,防止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避免患肢的不必要活动,防止骨折移位。
3.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老人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老人深呼吸、咳嗽,帮助老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的老人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鼓励老人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等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老人骨折后活动减少,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要指导老人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锻炼等,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四、保守治疗的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锻炼(骨折固定后不久)
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让老人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和放松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这样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
2.中期康复锻炼(骨折有一定愈合迹象后)
当骨折有一定程度的愈合后,可以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锻炼。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可以借助一些康复器械辅助进行锻炼,如使用CPM机(持续被动活动仪)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
3.后期康复锻炼(骨折基本愈合后)
当骨折基本愈合后,要进行负重行走等功能锻炼。先在扶持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行走的距离。同时,要进行平衡和协调能力的锻炼,如在平地上站立、行走,然后逐渐过渡到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等,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五、特殊人群(老人)的注意事项
老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一方面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如心功能是否因为长期卧床等出现恶化,肝肾功能是否受到影响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要注重营养支持,保证老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同时,要给予老人心理上的关怀,因为长期的卧床和骨折带来的痛苦可能会使老人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不利于康复,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