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含创伤史、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体格检查(髋关节压痛、活动度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及鉴别诊断(与髋关节结核、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创伤史
对于有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创伤病史的人群,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股骨颈骨折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年龄的人群,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股骨头的血供特点有关,儿童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和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骨折后更容易破坏这些血供。
长期大量饮酒人群,酒精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管炎等,影响股骨头血供。不同性别在饮酒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易感性上可能有差异,一般男性相对更易受酒精影响,但具体机制与个体的代谢差异等有关。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激素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血管炎等,进而影响股骨头血运。不同年龄使用激素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情况不同,儿童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对股骨头血供影响更显著,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管等结构相对脆弱。
2.基础疾病史
患有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的人群,由于红细胞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导致股骨头缺血。不同年龄的地中海贫血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早出现相关症状。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可累及血管,影响股骨头血供。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激素治疗等因素也增加了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早期疼痛多为隐痛、钝痛,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部位主要在腹股沟区、臀部或膝关节周围。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股骨头坏死早期可能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容易被误诊,因为儿童表述疼痛部位不准确,而成人多能准确指出髋关节周围疼痛。
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行走或活动后疼痛明显加剧。
2.关节活动受限
表现为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受限。不同年龄人群关节活动受限的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在行走时出现跛行,步态异常,而成人则表现为正常行走困难,上下楼梯等动作受限。
三、体格检查
1.髋关节压痛
在腹股沟中点下方、大转子等部位可有压痛。检查时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检查力度,儿童相对较为敏感,检查时需轻柔操作。
2.髋关节活动度检查
测量髋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范围。例如,正常髋关节屈曲可达135°-145°,外展30°-45°,内旋40°-50°,外旋40°-50°。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活动度范围有差异,儿童的髋关节活动度相对成人更灵活,但随着生长发育和疾病影响会发生变化。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塌陷、关节间隙狭窄等。儿童股骨头坏死在X线检查上有特定的分期,如Catterall分期等,不同分期表现不同,通过X线可以初步判断股骨头坏死的阶段。
2.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小梁微小变化、骨质密度改变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的价值类似,但儿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3.磁共振成像(MRI)
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可在X线和CT尚未出现异常改变时发现骨髓水肿、骨质坏死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使用MRI检查时,儿童需要适当镇静以配合检查,其成像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但都能准确反映股骨头内部的血供及病变情况。
五、鉴别诊断疾病
1.髋关节结核
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关节疼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明显。影像学上,X线早期可见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等,MRI检查可发现关节内积液、骨质破坏等表现,与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有区别,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2.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时疼痛加重,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与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不同,可通过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3.类风湿关节炎
多为对称性多关节受累,除髋关节外,常累及手足小关节,有晨僵现象,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检查阳性。影像学上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与股骨头坏死可通过关节受累特点、实验室检查等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