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格控糖、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局部创面处理(清创、控感染)、抗感染治疗(依培养选药、定疗程)及手术治疗(血管重建术、截肢术),各治疗需综合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调整,以促进愈合、改善预后。
一、一般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基础。高血糖会不利于糖尿病足的愈合,还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但具体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目标值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通常要求更严格的血糖控制以减少长期并发症。
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史较长且合并糖尿病足,可能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来快速控制血糖。
2.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运动疗法: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调整。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每次散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左右,且要避免在血糖过低时运动。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考虑患者的心血管等基础情况。例如,对于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组织氧含量,促进溃疡愈合。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尤其是缺血性病变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益处,但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谨慎。
二、局部创面处理
1.清创
保守清创:对于一些感染较轻、创面较浅的糖尿病足,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去除表面的污垢、坏死组织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清创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耐受情况。例如,儿童糖尿病足患者清创时更需小心,防止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手术清创:当创面存在较多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或感染较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手术清创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清创方式,如切除坏死组织等。但手术清创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如血糖控制情况、是否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对于血糖控制不佳、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创面感染的控制
局部抗感染药物应用: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局部抗感染药物。如果创面细菌培养提示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如果是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选用庆大霉素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局部刺激性以及可能的过敏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选择相对安全的局部抗感染药物。
全身抗感染治疗:当创面感染较重,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时,需全身应用抗感染药物。选用抗生素时要根据药敏结果,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明显毒性的抗生素。
三、抗感染治疗
1.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药:通过对创面分泌物或血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如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苯唑西林等;如果是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抗生素的选择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
2.抗感染疗程:一般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反应来确定疗程。如果感染较轻,全身症状不明显,可能抗感染疗程较短,如7-10天;如果感染较重,疗程可能需要延长至2-3周甚至更长,但要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的菌群失调等问题。
四、手术治疗
1.血管重建术
旁路手术:对于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的糖尿病足患者,可考虑旁路手术,如大隐静脉旁路术等,通过建立旁路血管,改善下肢的血液供应。但手术要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心功能等情况,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例如,有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旁路手术。
血管成形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等,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但该手术有一定的再狭窄等风险,且要考虑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等情况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2.截肢术
当糖尿病足病变严重,经多种治疗无效,且危及患者生命时,可能需要进行截肢术。截肢水平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残肢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等因素来确定。对于儿童糖尿病足患者,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考虑截肢,且要充分评估截肢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术后的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截肢平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