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有目标值,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应在3.3-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控制方法包括饮食控制(依因素定热量、合理分配食物)、运动治疗(选合适方式、餐后1小时运动)、血糖监测(定频率、用血糖仪监测);高龄、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血糖控制有特殊情况,需综合多方面管理将血糖控在目标范围以保障母婴健康。
一、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值
(一)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控制目标
孕妇空腹、餐前30分钟或睡前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这是因为孕期血糖的稳定对于胎儿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血糖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环境。例如,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胎儿过大,增加难产等风险;而过低的血糖则可能引起孕妇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进而影响胎儿的能量供应。
(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
餐后1小时血糖应≤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6.7mmol/L。餐后血糖的升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样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会增加胎儿发生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出生后易出现低血糖等问题。
(三)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应≤6.0%。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它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较低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二、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方法及相关考量
(一)饮食控制
热量摄入:根据孕妇的孕前体重、身高、孕周、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每日所需的热量。一般来说,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每日需要增加300kcal左右的热量。例如,一位身高160cm,孕前体重55kg,孕周为20周的孕妇,每日总热量摄入应在基础热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食物分配: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蛋白质占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脂肪占25%~30%,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等。
(二)运动治疗
运动方式: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等。散步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实施的运动方式,孕妇可以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速度以自我感觉轻松为宜。孕妇瑜伽则可以帮助孕妇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也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应在专业瑜伽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时间:运动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且能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自身的感觉,如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三)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来说,需要监测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每天监测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例如,病情较稳定的孕妇可以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4~7次;病情不稳定的孕妇则需要增加监测次数。
监测方法: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采血部位通常为手指。在监测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按照血糖仪的操作步骤进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妥善保存监测记录,以便医生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不同人群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特殊情况
(一)高龄孕妇
高龄孕妇(年龄≥35岁)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血糖控制的难度可能增加。这类孕妇在血糖控制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严格遵循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因为高龄孕妇发生胎儿畸形、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较高,所以更要将血糖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要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本身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血糖控制需要更加严格。在饮食控制方面,要更加注重食物的选择和热量的控制;运动治疗要更加规律;血糖监测要更加频繁。这类孕妇需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对自身和胎儿的不良影响。
(三)孕前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
孕前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中,饮食控制的难度更大。需要在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前提下,严格限制热量摄入。运动治疗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和体重增长情况,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加重血糖控制的难度。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的管理,将血糖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