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几率受骨折类型、年龄、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骨折类型中股骨头下骨折等坏死率高,Garden分型移位重则几率高;儿童和青少年坏死率低于成人但仍需关注;保守治疗坏死率高于手术,手术中内固定与置换术各有特点;可通过早期准确复位、合理选治疗方式、早期功能锻炼、关注高危人群等预防股骨头坏死。
一、影响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几率的因素
1.骨折类型
按骨折线部位分类:股骨头下骨折时,股骨头的血供破坏严重,股骨头坏死几率相对较高。因为股骨头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与颈的交界处,容易损伤供应股骨头的主要血管,如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导致股骨头血供大幅减少。有研究表明,股骨头下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率可高达70%左右。经股骨颈骨折相对股骨头下骨折坏死几率稍低,但也有一定比例发生坏死。而基底型骨折由于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血供破坏相对较轻,股骨头坏死几率相对较低。
按Garden分型:GardenⅠ型(不完全骨折)股骨头坏死几率较低,Garden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Garden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Garden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随着移位程度加重,股骨头坏死几率逐渐升高。GardenⅣ型股骨头坏死几率明显高于前几型,有资料显示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率可超过50%。
2.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几率相对成人较低,但仍需关注。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供系统有其自身特点,不过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由于骨折对血供的影响,仍有一定比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一般来说,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率在10%-30%左右,但具体还与骨折类型等相关。
成年人:成年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几率相对较高。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若治疗不恰当,股骨头坏死几率可达到30%-60%不等。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几率也较高,且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进一步影响骨折愈合及股骨头血供,增加坏死几率。
3.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但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且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再移位等情况,导致股骨头坏死几率升高。有研究发现,保守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坏死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患者,可高达50%以上。
手术治疗
内固定术:合理的内固定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但内固定术后仍存在股骨头坏死的可能,其坏死几率与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内固定方式等有关。例如,采用三翼钉内固定等传统内固定方式时,股骨头坏死几率相对较高;而采用空心钉内固定等较为先进的内固定方式,在合适的病例中,股骨头坏死几率可降低,但对于一些严重移位的骨折,即使采用空心钉内固定,坏死几率仍较高,一般在20%-40%左右。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问题主要与假体的磨损、感染等相关,但相对于股骨颈骨折后不进行有效治疗而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其本身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几率较低,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假体松动等,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股骨头坏死不同概念。
二、预防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措施
1.早期准确复位: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期准确复位是关键。对于骨折患者,要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以减少对股骨头血供的进一步破坏。在复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如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等,确保骨折端对位良好,为股骨头血供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2.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等综合因素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对于年轻、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尽量选择内固定术,并且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方法;对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等情况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以降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3.早期功能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但功能锻炼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范围。例如,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等,但要避免过早过度负重等不利于股骨头血供和骨折愈合的活动。
4.关注高危人群:对于儿童、青壮年等股骨颈骨折高危人群,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骨质疏松等,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