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疾病,病因有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入血繁殖产毒引发炎症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全身、局部及器官功能损害表现,诊断靠血培养等,治疗需尽早抗感染及处理原发灶等支持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避免侵入性操作感染、及时治局部感染。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二、病因
1.细菌感染:各种致病菌都可引起败血症,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感染的细菌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可能更易感染B族链球菌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更容易感染条件致病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住院、接受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手术等)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因为这些情况破坏了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血液循环。
2.真菌感染: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者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较高。
3.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严重的病毒性感冒未及时控制,病毒侵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感染,但相对细菌和真菌来说,病毒导致败血症的比例相对较低。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突破人体的皮肤、黏膜等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各种毒素和代谢产物。这些毒素和代谢产物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病理生理变化。例如,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出现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尤其是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老年人败血症可能体温波动不明显,需特别注意。
寒战:常与发热同时出现,患者感觉怕冷、发抖,这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
精神状态改变: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表现,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哭声低弱等。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可能出现反应差、吃奶减少等非特异性表现。
2.局部表现
感染病灶: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部位的炎症表现,皮肤疖肿可能有红肿、疼痛等,肺部感染则可能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3.器官功能损害表现
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等,甚至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表现为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
泌尿系统:可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消化系统: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五、诊断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采集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即可确诊。但血液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可能受到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多次送检血液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还可能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3.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PCT在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时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诊断败血症及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
六、治疗
一旦怀疑败血症,应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同时,要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如清除脓肿、引流感染伤口等。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维持血压、呼吸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
七、预防
1.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预防相关病原体的感染,例如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相关的败血症。
2.避免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感染: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手术等)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要加强导管的护理,定期更换导管,观察导管部位有无感染迹象。
3.及时治疗局部感染:当身体出现局部感染时,如皮肤疖肿、伤口感染等,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例如皮肤疖肿不要自行挤压,应及时就医进行消毒、抗感染等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