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进行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牵引和卧床护理,手术有合适时机和多种术式;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要治基础病防跌倒等,儿童患者需注重解剖复位及观察发育情况。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时的姿势、外力方向等,了解受伤时间。同时,关注患者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对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是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见因素之一,需进一步评估骨密度等情况。
2.体格检查:检查右下肢的外观,观察是否有肿胀、畸形、短缩等表现。检查患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判断是否合并神经损伤。进行局部压痛检查,明确骨折部位。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Evans分型等)。Evans分型有助于判断骨折的稳定性,Ⅰ型骨折稳定性较好,Ⅴ型骨折稳定性最差。
CT及三维重建:对于一些复杂的粉碎性骨折,CT及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块的移位情况、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髋关节周围的解剖结构,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治疗方法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
1.皮肤牵引或骨牵引: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全身情况较差、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通过牵引可以缓解疼痛,纠正骨折短缩畸形,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皮肤牵引重量通常较小,成人一般为2-5kg,骨牵引(如股骨髁上牵引)重量相对较大,成人一般为4-8kg。牵引时间一般为6-8周,但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
2.卧床休息与护理:患者需长期卧床,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活动减少,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的风险增加,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促进骨代谢。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一般来说,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通常建议在受伤后3-7天内进行手术,这样可以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对于一些全身情况极差、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需适当推迟手术时间,积极改善全身情况。
2.手术方式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于部分稳定性较好的粉碎性骨折,可以采用闭合复位的方法,然后通过髓内钉(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或钢板螺钉等进行内固定。PFNA具有抗旋转、稳定性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影像学监测(如C型臂X线透视)确保骨折复位良好,然后置入内固定物。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一些粉碎严重、闭合复位困难的骨折,需要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手术中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尽可能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但切开复位会增加软组织损伤的风险,术后需密切观察切口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每天多次,每次10-15分钟。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在床上进行髋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但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固定。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髋关节的被动活动,活动范围逐渐从30°-40°开始,每周增加10°左右。同时,可在床边站立,借助拐杖部分负重,但负重重量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评估决定,一般初始负重重量较小,如10-20kg。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后):当骨折愈合较好时,逐渐增加负重重量和髋关节的活动度。可进行行走训练,先在室内,然后逐渐过渡到室外。同时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等肌力训练,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恢复正常的步态和下肢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骨质疏松,除了饮食中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外,可考虑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康复过程中需加强护理,预防跌倒等再次受伤的风险。
2.儿童患者:儿童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相对较少见,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治疗上需更加注重骨折的解剖复位,因为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但仍需尽量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以避免影响髋关节的发育和功能。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