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的成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遗传(约60%耳聋与遗传有关,父母致聋基因传递及孕期母亲感染病毒可致)和孕期因素(接触耳毒性药物、高噪声环境);后天性因素包括感染(耳部及全身感染致炎损结构)、噪声暴露(长期高强度噪声伤内耳毛细胞)、外伤(耳部及其他部位外伤损结构或中枢功能)、药物(耳毒性药物致聋)、年龄(老年性耳聋因内耳退变)、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病致内耳血循环障、糖尿病致内耳微血管及神经病变)。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
约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携带致聋基因可能通过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等遗传方式传递给子代。例如,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影响内耳毛细胞的发育、听觉相关蛋白的合成等,从而导致先天性耳聋。在有耳聋家族遗传史的家庭中,胎儿患先天性耳聋的风险相对较高。
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导致先天性耳聋。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性耳聋的概率可高达50%以上。
2.孕期因素:
母亲孕期接触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内耳的毛细胞,引起耳聋。母亲孕期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噪声可损伤胎儿尚未发育完善的内耳结构,增加先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
二、后天性因素
1.感染因素
耳部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是常见的后天性耳部感染性疾病,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中耳腔的炎症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受损等,影响声音的传导,长期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可导致传导性耳聋。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更容易患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听力发育。
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内耳病变导致耳聋,如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迷路炎,损害内耳的感受器和神经,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全身感染:某些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或病毒侵犯内耳的神经组织,可引起内耳炎症,导致听力下降。例如,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可累及内耳,造成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2.噪声暴露
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噪声超过85分贝就可能损伤内耳毛细胞。毛细胞是感受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结构,噪声导致毛细胞受损后,会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在职业性噪声暴露人群中,如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工人,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患噪声性耳聋的概率明显增加。另外,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也可能造成噪声性耳聋,尤其是青少年长期如此,会影响听力发育。
3.外伤因素
耳部外伤:头部外伤可能导致颞骨骨折,损伤内耳结构,如耳蜗、前庭等,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耳部受到直接撞击,如拳击耳部等,也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听小骨脱位等,影响声音传导,导致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儿童活泼好动,耳部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需特别注意保护儿童耳部。
其他部位外伤:身体其他部位的严重外伤,如颅脑外伤,可能影响听觉中枢的功能,导致中枢性耳聋。例如,车祸等导致的颅脑外伤,可能损伤听觉相关的中枢神经通路,引起听力障碍。
4.药物因素
耳毒性药物:除了孕期接触的耳毒性药物外,成人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耳聋。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等)、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抑制内耳毛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破坏毛细胞结构等机制导致耳聋。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耳毒性药物时,药物排泄减慢,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增加耳毒性风险。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耳毒性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使用时也需谨慎。
5.年龄因素
老年性耳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内耳也不例外。老年性耳聋是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与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逐渐退变有关。一般在45岁以后开始出现听力缓慢下降,表现为对高频声音的听力下降更为明显,如难以听清他人说话中的高频部分等。年龄越大,听力下降的程度可能越严重,这与内耳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慢性损伤以及机体自身修复能力下降有关。
6.全身性疾病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内耳动脉,当发生动脉硬化时,血管管径变窄,血流减少,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增加内耳血管病变的风险,进而影响听力。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累及内耳微血管,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影响听力。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患耳聋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还可能导致内耳神经纤维变性等,进一步加重听力损伤。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内耳病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