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分别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药物性肝炎由药物引起,根据用药史等诊断,停用可疑药物并保肝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由自身免疫因素介导,通过检测自身抗体等诊断,用免疫抑制治疗;酒精性肝炎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结合饮酒史等诊断,需戒酒并保肝对症治疗。
一、病毒性肝炎
(一)甲型肝炎
1.病因: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表现,部分患者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重症情况。
3.诊断:通过检测血清中抗-HAVIgM来确诊,该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型肝炎。
4.治疗:一般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多数患者可自行康复。
(二)乙型肝炎
1.病因: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和性传播。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在成人中也较为常见,感染后部分可转为慢性。
2.临床表现:急性乙型肝炎起病可缓可急,症状轻重不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无症状或有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3.诊断:检测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HBVDNA等,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HBVDNA定量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4.治疗: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等治疗,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供选择,但需严格遵循诊疗指南。
(三)丙型肝炎
1.病因: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针具等,各年龄均可感染,慢性丙型肝炎较为常见。
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3.诊断:检测抗-HCV及HCVRNA,抗-HCV阳性需进一步检测HCVRNA以确诊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
4.治疗:目前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有效率较高。
(四)丁型肝炎
1.病因: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缺陷病毒,需依赖HBV存在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常与乙肝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2.临床表现:急性丁型肝炎可表现为与乙肝相似的症状,重叠感染时病情可能较重;慢性丁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等。
3.诊断:检测血清中HDV抗原、抗体及HDVRNA等,结合乙肝感染情况进行诊断。
4.治疗:治疗原则与乙肝相关,同时针对HDV进行相应处理。
(五)戊型肝炎
1.病因: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青壮年感染较多见。
2.临床表现:急性戊型肝炎症状与甲型肝炎相似,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衰竭等严重情况,尤其是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
3.诊断:检测抗-HEVIgM、IgG等,抗-HE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戊型肝炎。
4.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孕妇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预防肝衰竭等并发症。
二、药物性肝炎
(一)病因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肝脏损伤,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不同,如某些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反应等损伤肝细胞。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与使用特定药物及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二)临床表现
患者有用药史,用药后出现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三)诊断
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等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四)治疗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根据肝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保肝等治疗,多数患者在停用药物后可逐渐恢复。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
(一)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介导,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见于女性,各年龄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如关节炎等。
(三)诊断
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结合肝功能检查、肝组织活检等进行诊断。
(四)治疗
主要采用免疫抑制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控制病情进展。
四、酒精性肝炎
(一)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可损伤肝细胞,引起炎症等病变,长期饮酒者易患此病。
(二)临床表现
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
(三)诊断
结合饮酒史、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等,如肝脏B超、CT等发现肝脏有相应改变。
(四)治疗
首先要戒酒,同时进行保肝、对症等治疗,改善肝脏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