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35岁以上人群常见慢性炎症,由牙菌斑细菌等引起,可致牙齿缺失,局部有牙龈红肿出血等表现,通过口腔检查等诊断,基础治疗等控制,预后与是否规范治疗及是否复发等有关;牙龈癌是40-60岁男性好发的恶性肿瘤,由局部刺激等致,局部有溃疡肿块等表现,病理检查等确诊,手术等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早期预后较好,晚期较差。
一、疾病定义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引起,是导致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等牙周组织。
牙龈癌:是牙龈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多为鳞状细胞癌,好发于下牙龈,尤其是磨牙区。
二、病因
牙周炎
年龄性别:多见于35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口腔卫生维护相对不够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不良是主要诱因,如长期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等,导致牙菌斑堆积;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的炎症程度,因为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不良的咬合习惯等也可能增加牙周炎发生风险。
病史: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牙周炎,且病情不易控制。
牙龈癌
年龄性别: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口腔黏膜对刺激的耐受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的局部刺激是重要因素,如不合适的假牙、残根、残冠等长期慢性刺激牙龈;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牙龈癌的发病几率,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的刺激会损伤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病史:有口腔黏膜白斑等癌前病变的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牙龈癌。
三、临床表现
牙周炎
局部表现:牙龈红肿、出血,尤其在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龈乳头圆钝,质地松软;牙周袋形成,可探及牙周袋深度增加,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牙齿松动,早期为轻度松动,随着病情进展,松动度逐渐加重;牙槽骨吸收,X线片可见牙槽骨高度降低。
全身影响: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导致进食困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长期可能会对全身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
牙龈癌
局部表现:早期多为溃疡型或外生型,溃疡型表现为溃疡经久不愈,边缘隆起,质地硬;外生型则为牙龈部位的肿块,逐渐增大,可侵犯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颌骨,引起面部肿胀,侵犯神经时可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晚期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触及颈部肿大的淋巴结。
全身影响: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恶病质表现。
四、诊断方法
牙周炎
口腔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探诊检查牙周袋深度、有无出血、溢脓;叩诊检查牙齿的叩痛情况;松动度检查判断牙齿松动程度。
X线检查: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或根尖片,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范围。
牙龈癌
口腔检查:肉眼观察牙龈病变的形态、部位、大小等;触诊了解病变的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检查:是确诊牙龈癌的金标准,通过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包括对颌骨、周围软组织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
五、治疗原则
牙周炎
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教会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龈上洁治术,去除牙龈上的牙菌斑、牙结石;龈下刮治术,去除牙龈下的牙菌斑和牙结石,控制炎症。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牙周袋深且牙槽骨吸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牙周翻瓣术等手术治疗,以彻底清除感染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
维护治疗:牙周炎患者需要长期的维护治疗,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保持口腔卫生,防止病情复发。
牙龈癌
手术治疗:是牙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范围和分期,可选择病灶切除术、颌骨部分切除术或全切除术等,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同时要考虑面部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对于晚期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也可单独使用放射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
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牙龈癌或术后辅助治疗,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但化疗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谨慎选择。
六、预后
牙周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牙齿可以保留较长时间。但如果患者不注意口腔卫生,病情容易复发,长期的牙周炎可能会导致牙齿缺失,影响咀嚼和美观,进而对全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牙周炎的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牙龈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牙龈癌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晚期牙龈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且容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