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6个月,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起病急症状明显;慢性肝炎病程>6个月,病因复杂症状隐匿,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各有不同,治疗分别以对症支持等和个体化方案为主,特殊人群需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性病变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疾病。通常起病较急,多由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戊肝病毒等急性嗜肝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急性过量摄入等因素引起。例如甲肝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慢性肝炎:是肝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能是由自身免疫因素、长期慢性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持续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导致。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逐渐转为慢性肝炎,病情反复波动。
二、症状表现
急性肝炎:症状相对较明显且起病急。患者常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突发的高热(部分病毒感染引起)、极度乏力,消化系统症状突出,包括恶心、呕吐、厌油、腹痛、腹泻等,黄疸表现较为迅速,皮肤和巩膜可在短期内出现黄染。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肝炎可能有一些特定表现,如药物性急性肝炎可能有明确的用药史,在用药后较短时间内出现肝损伤相关症状。
慢性肝炎:症状相对隐匿,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有些患者会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轻度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可时轻时重,病情反复。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相关的并发症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
急性肝炎: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转氨酶显著升高,通常可升高数倍至数十倍,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异常。
病原学检查: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可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抗原或核酸,如甲肝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甲肝病毒抗体IgM阳性,戊肝患者可检测到戊肝病毒RNA阳性等。
慢性肝炎:
肝功能:转氨酶可呈轻度升高或反复波动,胆红素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白蛋白水平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球蛋白可能升高,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免疫状态。
病原学检查:乙肝慢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病毒DNA定量升高;丙肝慢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阳性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四、影像学检查
急性肝炎:B超检查可能显示肝脏轻度肿大,实质回声稍增粗,胆囊可能有炎性改变等,但一般无肝硬化等明显形态学改变。
慢性肝炎:B超、CT或MRI等检查可发现肝脏形态可能有改变,如早期可能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肝裂增宽、脾肿大等表现,有助于判断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和是否存在肝硬化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肝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甲肝和戊肝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休息、营养支持和对症处理黄疸等症状;如果是药物性急性肝炎,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护肝等对症治疗。
慢性肝炎: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如乙肝需根据病毒复制情况、肝功能等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丙肝则可通过抗病毒药物进行根治。自身免疫性肝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因素,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急性肝炎:儿童急性肝炎可能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如甲肝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起病时可能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呕吐、腹泻等,需注意与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鉴别。儿童急性肝炎在治疗上更强调休息和营养支持,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老年急性肝炎:老年患者急性肝炎的病因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如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老年急性肝炎患者恢复相对较慢,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女性慢性肝炎:女性慢性肝炎患者在妊娠期间需特别注意病情变化,因为妊娠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需要在妇产科和肝病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进行管理,评估妊娠对肝脏的影响以及肝脏疾病对妊娠的风险。同时,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情绪调节,因为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肝脏的恢复。
男性慢性肝炎:男性慢性肝炎患者如果有饮酒习惯,需严格戒酒,因为酒精会进一步损伤肝脏。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学等检查,监测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