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不同致病菌有其易感人群和感染途径;患者自身因素有基础疾病影响(如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致免疫受抑)和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或获得性);其他因素包含侵入性操作(医疗操作及护理不当增风险)和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不完善、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等易感染)。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是引发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人体,进而引发败血症;大肠埃希菌常存在于肠道等部位,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等情况时,可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常见细菌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B族链球菌等,而老年人则可能因肠道菌群变化等因素更易感染革兰阴性菌等。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如皮肤擦伤、烧伤创面等;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血液。比如肺炎患者,细菌可从肺部感染灶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患有肠道炎症、溃疡等疾病时,肠道内的细菌可能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
(二)真菌感染
1.易感人群及致病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人群易发生真菌感染性败血症。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等,这类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白色念珠菌等机会致病菌就可能大量生长并进入血液。
2.感染途径:多通过留置导管(如中心静脉导管)、胃肠道等途径侵入血液。留置导管为真菌进入血液提供了通道,而胃肠道黏膜受损时,真菌可透过黏膜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三)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及感染情况: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病毒可在体内大量复制并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发生。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感染相关病毒后更易出现病毒血症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2.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后进入血液,如EB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感染人体后进入血液引发相关病变。
二、患者自身因素
(一)基础疾病影响
1.慢性疾病: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往往受到影响,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其免疫功能紊乱,白细胞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肺部通气功能障碍,肺部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放化疗等治疗,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同时肿瘤本身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使得患者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从而增加了患败血症的风险。比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大幅下降,极易发生败血症。
(二)免疫功能低下
1.先天性免疫缺陷:一些人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如补体缺陷等,导致机体本身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不足,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这类患者从幼年时期就可能频繁出现感染相关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2.获得性免疫低下:除了上述基础疾病导致的免疫低下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容易引发败血症。例如因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遭受细菌、真菌等感染而出现败血症。
三、其他因素
(一)侵入性操作
1.医疗操作相关:进行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导尿等,都可能破坏人体的皮肤黏膜屏障,为病原体进入血液提供了途径,从而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例如中心静脉置管时,如果操作不规范或置管后护理不当,细菌可沿导管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气管插管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影响,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导致感染。
2.操作后的护理:侵入性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如导管污染、伤口感染等,也会大大增加败血症的发生几率。所以对于进行了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要严格进行护理,保持操作部位清洁、干燥,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处理。
(二)年龄因素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娇嫩,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早产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更容易发生感染并导致败血症;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容易侵入的部位,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可通过脐部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同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皮肤黏膜也相对脆弱,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引发败血症。比如老年人皮肤干燥、弹性差,容易出现皮肤破损,而其自身修复能力较弱,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老年人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菌能力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