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保持口腔清洁、均衡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口腔黏膜损伤、控制基础疾病等措施可降低口腔溃疡复发风险,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合适餐具、注意假牙贴合度,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积极控制病情等。
一、保持口腔清洁
具体做法:
每天早晚使用软毛牙刷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可有效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例如,选择符合口腔卫生标准的牙刷,按照正确的巴氏刷牙法进行操作,能更好地清洁牙齿和牙龈周围。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软毛牙刷,并监督刷牙过程,确保口腔清洁到位。
饭后及时漱口,可使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每次漱口时间不少于30秒,能清除口腔内残留的食物碎屑,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老年人由于口腔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更要注意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降低口腔溃疡复发风险。
二、均衡饮食
: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像橙子、苹果、菠菜、胡萝卜等。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对维持口腔黏膜的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B2等可能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以维生素C为例,它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预防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维生素的需求较大,应保证其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有所下降,更要注重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来维持口腔黏膜健康。
增加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锌、铁等。锌参与人体多种酶的合成,对免疫系统和口腔黏膜的修复有重要作用。瘦肉、海鲜、坚果等食物富含锌;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合理摄入这些矿物质有助于维持口腔内环境的稳定,降低口腔溃疡复发几率。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矿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生长发育快,需要保证足够的矿物质摄入;老年人要注意矿物质的合理搭配和适量摄入,避免因缺乏导致口腔问题。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具体方面: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引发口腔溃疡。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修复和调节,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口腔溃疡复发风险。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可能会有所下降,可通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方式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状态。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口腔溃疡复发的可能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身体状态,降低口腔溃疡复发风险。不同年龄人群缓解压力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儿童可以通过玩耍等方式释放压力;老年人可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四、避免口腔黏膜损伤
注意要点:
选择合适的餐具,避免使用过硬、过锐的餐具,如尖锐的骨头、过硬的塑料餐具等,以免在进食过程中划伤口腔黏膜。对于儿童,要为其选择安全、合适的餐具,防止因餐具不合适导致口腔黏膜损伤。老年人牙齿可能有所松动或咀嚼功能下降,更要注意选择柔软、光滑的餐具,避免口腔黏膜被划伤。
佩戴假牙的人群要注意假牙的fit(贴合度),定期检查假牙情况,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假牙,防止假牙长期摩擦口腔黏膜引发口腔溃疡。如果假牙不合适,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会导致局部黏膜受损,进而增加口腔溃疡复发的几率。假牙佩戴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查和调整假牙,确保口腔黏膜不受损伤。
五、控制基础疾病
相关情况:
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会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且不利于口腔溃疡的愈合。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等,以降低口腔溃疡复发的可能性。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更为关键,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血糖变化,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控制血糖。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也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口腔黏膜健康。
若患有胃肠道疾病等,也需积极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间接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例如,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导致胃酸反流至口腔,刺激口腔黏膜,增加口腔溃疡复发的风险。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遵医嘱服用药物等,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维护胃肠道健康,进而降低口腔溃疡复发的几率。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和日常护理中需遵循各自疾病的相关规范,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