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类型,由颈椎间盘退变等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有疼痛、麻木、无力等表现,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诊断,非手术治疗有牵引、物理治疗等,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者,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以颈肩臂痛伴上肢麻木、无力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1.颈椎退变因素
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因素影响,颈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突出或脱出,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退变,进而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椎体骨质增生:颈椎椎体边缘、钩椎关节等部位会出现骨质增生,这些增生的骨质可能会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在中老年人中,由于机体的退变,骨质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几率。
2.神经根受压:退变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等结构会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压迫,同时,局部的炎症反应等也会加重神经根的损伤,导致神经根出现水肿、缺血等病理改变,进而引起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颈部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疼痛可呈酸痛、胀痛或刺痛等多种形式,一般在劳累、长时间低头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例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颈部疼痛可能会较为明显。
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颈部向肩部、上臂、前臂甚至手指放射,疼痛性质多为放射性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可使疼痛加重。
2.麻木:患者常出现上肢麻木,麻木部位与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如颈5神经根受累时,麻木可出现在前臂桡侧及拇指侧;颈6神经根受累时,麻木可涉及食指、中指等。
3.无力:上肢肌力可能会下降,表现为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等,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拿笔写字、持筷夹菜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出现的时间、加重及缓解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外伤等病史。
体格检查:包括颈部活动度检查,神经根牵拉试验(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等。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加重,压头试验阳性则提示神经根受压。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颈椎的退变程度。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对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可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MRI检查: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直接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结构的病变情况,明确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和部位。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一般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患者,但牵引的重量、角度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疼痛和麻木症状。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装置限制颈部活动,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对于一些颈部活动较多的患者,如经常从事颈部剧烈运动的人群,颈部制动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颈部外伤、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轻柔的颈椎牵引、物理治疗等,避免过度治疗对儿童颈椎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纠正儿童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电子设备等。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颈椎退变较为严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谨慎选择。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或加重症状。在生理期时,要注意颈部保暖和休息;孕期女性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可适当进行颈部的轻柔活动;产后女性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颈部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