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牙龈红肿、咬合不适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临床检查、X线检查,治疗有保存活髓和去除牙髓,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避免牙齿创伤来预防。
一、病因
1.细菌感染
龋病:细菌是引发牙髓炎最常见的原因。当牙齿发生龋病时,细菌可通过龋洞侵入牙髓。例如,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在口腔内代谢糖类产生酸,腐蚀牙齿硬组织,进而向牙髓方向发展,引起牙髓感染。
牙周病:严重的牙周病时,深牙周袋内的细菌可以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侵入牙髓,导致逆行性牙髓炎。
2.物理因素
创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咀嚼时咬到硬物,或者医疗操作中的意外损伤(如牙体预备时产热过多等),可能引起牙髓的创伤性炎症。儿童在玩耍时摔倒碰撞牙齿,或者成年人在运动中牙齿受伤,都可能导致牙髓受损引发牙髓炎。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可刺激牙髓。比如,吃了过冷的冰淇淋后,牙髓受到冷刺激,若牙髓本身有潜在病变,就可能引发炎症;或者饮用过热的汤类,也可能对牙髓造成伤害。
3.化学因素
药物刺激:在牙科治疗过程中,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某些失活剂使用不当),可能会刺激牙髓,引起牙髓炎。例如,使用亚砷酸失活剂时,如果封药时间过长或药物泄露,会对牙髓产生较强的刺激。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自发性疼痛: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刺激时,牙齿突然出现疼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急性牙髓炎发作时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慢性牙髓炎也可能有间断性的自发性隐痛。
疼痛放射:疼痛可放射至同侧的头、面部,患者常常不能明确指出患牙的具体位置。例如,上颌牙齿的牙髓炎可能会引起同侧的头痛,下颌牙齿的牙髓炎可能会放射至耳部等部位。
温度刺激加剧疼痛:冷、热刺激可使疼痛加重。急性牙髓炎患者遇热疼痛加剧,而冷刺激有时可缓解疼痛;慢性牙髓炎患者温度刺激也会引发疼痛,但相对急性牙髓炎可能没有那么剧烈。
2.其他症状
牙龈红肿:如果牙髓炎伴有根尖周炎症,可出现患牙对应的牙龈红肿,有时可伴有牙龈瘘管,按压瘘管可有脓液流出。
咬合不适:患牙可能有咬合痛,咀嚼时感觉牙齿不适,不敢用力咬合。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牙齿疼痛的症状,疼痛的特点(如自发性疼痛、疼痛性质、是否有温度刺激加重等),以及是否有牙齿外伤、龋病、牙周病等病史。
2.临床检查
牙齿检查:查看牙齿是否有龋洞、充填体、磨损等情况。例如,龋洞较深接近牙髓时,探针探及牙髓腔可引起疼痛。
温度测试:使用冷诊仪或热诊仪对牙齿进行温度测试。急性牙髓炎患者温度测试时疼痛明显加剧,慢性牙髓炎患者温度测试可有迟缓性疼痛反应。
叩诊:用牙科镊子柄端轻叩患牙,急性浆液性牙髓炎早期叩诊时患牙可有轻微疼痛,根尖周有炎症时叩痛明显。
牙髓活力测试:可使用牙髓活力电测试器等进行测试,帮助判断牙髓的活力状态。但需要注意,牙髓活力测试可能会受到患者的个体差异、牙齿的钙化程度等因素影响。
3.X线检查
拍摄牙齿的X线片,有助于了解牙齿硬组织的情况,如龋洞的深度、是否有根尖周病变等。例如,可发现根尖周是否有低密度影像,判断是否存在根尖周炎症。
四、治疗原则
1.保存活髓治疗
直接盖髓术:适用于意外露髓、露髓孔较小(直径小于1mm)的年轻恒牙。将盖髓剂覆盖在露髓处,促进牙髓组织修复,保留活髓。
间接盖髓术:用于深龋近髓,牙髓尚无明显炎症的患牙。将盖髓剂放在近髓的龋洞内,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保存牙髓活力。
2.去除牙髓治疗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炎最常用的方法。对于不可复性牙髓炎(如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需要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以消除根管内的感染,防止炎症复发。根管治疗一般分为三步:首先开髓引流缓解疼痛,然后进行根管预备清理感染物质,最后严密充填根管。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进行牙髓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和配合程度,尽量采用安抚、保守的治疗方法,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过度刺激儿童。例如,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使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治疗方式和语言进行沟通。
五、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可有效预防龋病的发生。儿童应在家长帮助下正确刷牙,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例如,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齿邻面,清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2.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牙周病等口腔问题并及时治疗,可预防牙髓炎的发生。儿童应每半年到口腔科检查一次牙齿,以便及时发现乳牙或恒牙的问题。
3.避免牙齿创伤
在进行体育活动或其他可能导致牙齿受伤的活动时,佩戴护齿器。例如,运动员在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时佩戴护齿器,可减少牙齿受伤的风险。
避免咀嚼过硬的食物,防止牙齿过度磨损或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