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致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有全身症状(发热、寒战、乏力纳差等)和局部表现,靠血液培养等诊断,治疗需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持皮肤黏膜完整、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时治疗局部感染来预防。
一、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1.常见病原体: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此外真菌等也可引发败血症。不同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体有B族链球菌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更容易感染条件致病菌。
2.感染途径
皮肤黏膜途径:皮肤破损(如割伤、擦伤等)、各种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静脉置管等)是常见的感染途径。对于儿童来说,皮肤较为娇嫩,若皮肤有破损且未及时清洁消毒,就容易让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而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若留置尿管护理不当,也易导致细菌从尿道侵入血液循环。
呼吸道途径: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血液循环,比如肺炎患者,若病原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相对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风险增加。
消化道途径:胃肠道黏膜受损时,病原体可经肠道进入血液,如严重腹泻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就可能使病原体入血引发败血症。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可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超过39℃,也有部分患者为低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败血症发热不典型,可能体温不升;儿童和成年人则多表现为明显的体温升高。
寒战:常与发热相伴出现,病原体释放毒素等物质可引起机体的寒战反应。
乏力、纳差: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食欲明显下降,这是由于机体处于感染应激状态,代谢紊乱所致。
2.局部表现: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可能有相应的局部表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能会有皮肤的化脓性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能有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咳嗽、咳痰等表现。对于儿童,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的哭闹、精神萎靡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局部表现可能不典型。
三、诊断方法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从患者血液中培养出病原体来明确诊断。采血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且需要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对于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况,采血要特别小心,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也有少数患者白细胞减少,同时可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不同年龄的血常规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的白细胞正常参考值范围与成人不同,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血常规结果是否异常。
3.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以协助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等原发感染病灶,对于寻找败血症的感染源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败血症,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根据血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初始治疗往往是经验性用药,之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对于儿童,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于出现休克等情况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等。新生儿和老年人在维持生命体征方面需要更加精细的监测和处理,因为他们的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营养。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确保营养均衡以促进机体恢复。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败血症的预后与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病原体种类、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改善预后,否则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儿和老年人的预后相对较差,因为他们的免疫力更弱,机体的代偿能力有限。
2.预防
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对于皮肤破损要及时处理;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儿童要避免搔抓皮肤,家长要注意儿童皮肤的护理;老年人要注意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增强免疫力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来促进免疫力提升;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但要注意适度。
及时治疗局部感染:当出现局部感染如肺炎、皮肤感染等时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的局部感染,家长要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感染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