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根据病情不同分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急性乙肝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不同表现;慢性乙肝分轻度、中度、重度,症状体征等有差异;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较轻,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及贫血、内分泌紊乱等)和门静脉高压(脾大、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腹水等)表现。
一、急性乙肝症状表现
(一)黄疸前期
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
年龄方面,儿童症状相对较轻,成人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如乏力,这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出现,只是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晰但活动会减少;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吃奶量减少,成人则更易察觉进食欲望降低。部分患者还会有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男女并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若原本有规律运动的人此时运动耐力明显下降。
(二)黄疸期
此期持续2-6周。
黄疸是较突出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使其在体内积聚。同时,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儿童尿液颜色变化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肝区会有疼痛,成人能明确指出肝区位置(右季肋部),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触碰右上腹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脾大,一般通过腹部触诊或B超可发现,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患病期间活动需适当减少,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三)恢复期
此期持续2-4周。
黄疸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减轻,乏力等情况逐渐改善,儿童体力开始恢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一般通过肝功能检查指标(如胆红素、转氨酶等)来判断,不同年龄人群恢复速度可能有差异,但总体趋势是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慢性乙肝症状表现
(一)轻度慢性乙肝
症状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等,体征可有轻度肝大,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如往常活泼,活动后易疲劳,食欲较平时略差;成人则在工作或日常活动中易感到乏力,对生活影响相对较轻,男女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仍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二)中度慢性乙肝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有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肝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发红)、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等。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缓慢的情况,因为肝脏功能异常影响营养代谢,成人则健康状况明显受影响,工作能力下降,男女表现无显著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需要更加严格限制劳累,保证充足休息。
(三)重度慢性乙肝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儿童重度乙肝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落后等情况;成人则健康状况极差,生活难以自理,需及时就医治疗,男女在症状表现上无本质区别,生活方式上完全需要卧床休息为主,等待病情稳定。
三、乙肝肝硬化症状表现
(一)代偿期肝硬化
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肝脏功能可有轻度异常,脾脏轻度肿大。儿童可能只是生长速度较缓慢,成人则在日常活动中稍有劳累就会出现上述症状,男女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仍需注意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如过度劳累、饮酒等。
(二)失代偿期肝硬化
1.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等。儿童会有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体力严重不支。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儿童吃奶量减少、拒食等情况明显,成人进食后腹胀等不适加重。
出血倾向及贫血: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紫癜、贫血等,儿童可能出现皮肤瘀斑,成人则更容易出现鼻出血等情况,男女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需要严格限制活动,保证足够营养摄入。
内分泌紊乱: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乳腺发育,女性可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成人更为明显,儿童则可能影响青春期发育,生活方式上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如严重时需卧床。
2.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脾大:脾脏因门静脉高压淤血而肿大,一般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儿童和成人都可能出现,儿童脾大可能影响血液系统,导致血小板等减少,成人则可能出现脾功能亢进相关表现。
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扩张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是严重情况,生活方式上需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大量腹水时腹部膨隆,儿童可能出现腹部外形改变,成人则有腹胀难忍等表现,男女在腹水形成机制上无差异,但处理上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相应医疗措施,生活方式上严格限制水钠摄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