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头下型定义为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有严重缺血致坏死风险,颈干角等可改变,临床表现有疼痛、畸形等,影像学靠X线等,治疗分非手术(少用)和手术(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预后差,股骨头坏死及不愈合率高,康复分早期等阶段,老年和年轻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据情况选治疗和康复措施。
一、定义与解剖特点
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是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类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股骨头仅有小凹动脉很少量的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形成颈干角,正常范围在110°-140°,头下型骨折时颈干角常减小;同时股骨颈还有前倾角,正常约12°-15°,头下型骨折可能影响前倾角。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受伤后髋部出现疼痛,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患者常不能站立或行走。对于老年患者,即使骨折移位不明显,也可能有局部疼痛、压痛及轴向叩击痛。
畸形:患肢呈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45°-60°,这是因为骨折远端受附着于大转子的臀中、小肌和附着于小转子的髂腰肌牵拉,导致患肢短缩和外旋。
2.体征
局部肿胀,由于骨折处出血及周围组织反应,髋部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压痛,在腹股沟中点下方和大转子区域有明显压痛。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2.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不完全骨折或X线表现不典型的病例,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及小的骨折线,对判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怀疑股骨头缺血坏死时,MRI较X线和CT更敏感。
四、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型头下型骨折,可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制动,卧床休息,同时应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等。但头下型骨折本身血供差,非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高,且长期卧床易引起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以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少数情况,如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等。
2.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在麻醉下进行闭合复位,然后通过空心加压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可以尽量保留股骨头的血供,促进骨折愈合,但头下型骨折复位后维持固定较困难,且股骨头缺血坏死风险仍较高。
人工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股骨头缺血坏死风险高或全身情况较好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股骨头和髋臼,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患肢功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可能出现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半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身体状况较差、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只置换股骨头,保留自身髋臼,手术相对简单,恢复快,但长期来看髋臼磨损等问题可能需要后续处理。
五、预后及康复
1.预后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预后较差,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高,据相关研究,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可高达50%-80%。骨折不愈合率也较高,若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康复
术后早期康复:无论是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都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例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同时要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髋关节的被动活动,避免关节僵硬。
术后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内固定术后骨折相对稳定后可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关节置换术后可更早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但要注意行走姿势和力度。同时进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如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量。
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或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良好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行走,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行走。同时要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髋关节外展肌的锻炼等,以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头下型骨折后恢复能力差,股骨头缺血坏死风险高。在治疗上要充分评估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或假体松动等。
2.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头下型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引起,治疗上尽量争取保留自身股骨头,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等方法,但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及股骨头血供情况。康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因为年轻患者对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发生。
总之,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差的骨折类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康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