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发生受菌斑微生物、全身因素、局部促进因素影响。菌斑微生物是始动因子,全身因素如糖尿病、遗传、免疫低下等有影响,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齿排列不齐等,且各因素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口腔卫生不佳,菌斑容易堆积,若不及时清除,随着年龄增长,患牙周炎的风险会增加;老年人由于口腔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对菌斑微生物的清除能力减弱,也更易受菌斑微生物影响引发牙周炎。
生活方式影响:吸烟人群菌斑微生物的组成和代谢会发生改变,吸烟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降低其对菌斑微生物的吞噬和杀菌能力,从而使得菌斑微生物更易在牙周组织定植,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而口腔卫生不良,如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导致菌斑在牙齿表面和龈沟内大量积聚,为牙周炎的发生创造条件。
病史影响:有既往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牙周组织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局部的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更有利于菌斑微生物的定植和繁殖,复发牙周炎的可能性增大。
全身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受损,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菌斑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得牙周炎的病情更容易加重,且难以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会影响宿主对牙周炎的易感性。例如,宿主的白细胞功能缺陷、胶原代谢异常等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遭受菌斑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引发牙周炎。研究发现,家族中有牙周炎患者的个体,其患牙周炎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
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对菌斑微生物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大幅下降,极易发生严重的牙周炎,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且病情进展迅速。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对于全身疾病导致的牙周炎易感性增加;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存在全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全身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牙周炎;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降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免疫炎症的攻击,从而增加牙周炎的发病几率;有内分泌疾病病史,如甲状腺功能紊乱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等功能,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表面粗糙,容易吸附更多的菌斑微生物,且牙石的存在会刺激牙龈,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防御功能,导致牙龈炎症加重,进而引发或加重牙周炎。例如,龈上牙石常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会刺激牙龈边缘,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龈下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下的牙面,与牙周袋内壁紧密接触,更容易引发深部牙周组织的炎症。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导致局部牙周组织受到机械性刺激,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萎缩,牙槽骨吸收,同时嵌塞的食物容易滋生菌斑微生物,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例如,由于牙齿排列不齐、邻面龋等原因导致的食物嵌塞,若不及时解决,会使牙周炎病情逐渐恶化。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充填体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密合、外形设计不合理等,会对牙龈、牙周组织造成机械性刺激和压迫,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卫生状况,导致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症和牙周组织的破坏。例如,修复体边缘过长会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甚至导致牙槽骨吸收。
牙齿排列不齐和错(牙合)畸形: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或存在错(牙合)畸形等情况,会使得口腔自洁作用变差,菌斑容易在不易清洁的部位积聚,增加了牙周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错位的牙齿会导致部分牙面不易清洁,长期菌斑堆积会引发局部牙周组织的炎症和破坏。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牙齿处于发育阶段,若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菌斑更容易堆积,患牙周炎的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牙齿可能出现磨耗、松动等情况,也可能伴有牙齿排列的变化,进一步促进局部促进因素的形成,增加牙周炎的发病几率。
生活方式影响:不正确的口腔清洁方式可能导致局部促进因素的加重,例如使用过硬的牙刷、刷牙方法不正确等,会损伤牙龈,同时不利于菌斑的清除,容易导致牙石、食物嵌塞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增加牙周炎风险;而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和正确的口腔保健方式有助于减少局部促进因素的影响。
病史影响:有牙齿外伤病史导致牙齿排列改变的患者,由于牙齿位置发生了变化,口腔自洁和菌斑清除难度增加,更容易引发牙周炎;有口腔疾病修复史但修复体不合适的患者,不良修复体持续刺激牙周组织,会使牙周炎病情难以控制或反复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