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后先初步处理,包括制动固定、冷敷并及时就医;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训练早期做手指等活动,中期加腕关节等活动及力量训练,后期全面恢复功能;儿童骨折多为骨骺或青枝骨折,康复要关注生长,老年人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需综合全身状况,康复重安全循序渐进,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手腕骨折后的初步处理
1.制动与固定:
立即停止活动,使用木板、硬纸板等进行简单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手腕上下两个关节,如无合适固定物,可将手腕与前臂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减少骨折部位的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柔韧性较好,固定时需更加轻柔,避免过度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老年人手腕骨折后,骨骼脆性增加,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固定的影响,如骨质疏松可能导致固定不牢靠,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2.冷敷:
在骨折后的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骨折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可使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冻伤。儿童皮肤娇嫩,冷敷时间需适当缩短,且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注意避免冻伤,可适当减少冷敷时间。
3.及时就医:
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部位、类型(如裂纹骨折、横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需更加精准。例如,儿童手腕骨折可能需要更仔细地观察骨骺情况;老年人可能还需结合CT等检查进一步评估骨折周围骨质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损伤。
二、手腕骨折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情况。医生会在麻醉下通过手法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可塑性强,手法复位相对较容易成功,但操作需轻柔;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手法复位时要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
外固定:复位后常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儿童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因为儿童骨折愈合速度较快;老年人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调整。石膏固定时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出现手指肿胀、麻木、颜色发紫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石膏松紧度。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关节内骨折累及关节面的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年龄层,但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所不同。儿童手术时要考虑到生长发育因素,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老年人则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手术安全。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三、手腕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手指活动:进行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手指活动,动作要轻柔;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关节退变等情况,活动时要缓慢,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
肩部和肘部活动:进行肩部的耸肩、肘部的屈伸等活动,范围逐渐增加。儿童和老年人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受力。
2.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
腕关节活动:在骨折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被动或主动活动。儿童和老年人的活动幅度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力量训练:进行手部小肌肉的力量训练,如捏握力球等,增强手部肌肉力量,为后期功能恢复打基础。
3.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
全面功能恢复: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力度,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洗漱、写字等。同时进行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如拾豆子、翻书页等。儿童在康复训练中要注重趣味性,提高其训练积极性;老年人则要关注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四、不同人群手腕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手腕骨折:
儿童手腕骨折多为骨骺损伤或青枝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生长潜力大,骨折愈合速度快,但要注意避免骨骺损伤影响生长发育。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手部生长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康复训练要注重引导,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同时家长要监督训练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老年人手腕骨折:
老年人手腕骨折常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疾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稳定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和循序渐进,避免因康复不当导致跌倒等二次损伤。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骨质疏松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