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常见致病菌及人体皮肤黏膜破损、基础疾病等,发病机制是病原菌繁殖释毒致炎症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全身、局部及器官功能损害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PCT检测,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保持皮肤黏膜清洁、积极治基础病、合理用抗生素。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各种致病菌都可引起败血症,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人体皮肤、黏膜有破损,或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时,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和黏膜的屏障功能受到影响,细菌容易侵入血液并繁殖;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也易引发败血症。
发病机制:病原菌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释放毒素。这些毒素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还可影响器官的血液灌注,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伴有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往往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较为明显。
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部位的炎症表现。例如,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可能有肺炎相关的咳嗽、咳痰、胸痛等表现;由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者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器官功能损害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脏受累可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肾脏受累可出现少尿、无尿、肌酐升高等;呼吸系统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
四、诊断方法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可高达(10-30)×10/L以上,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时采集血液标本,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的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例如,怀疑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时,通过血培养若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可确诊。
降钙素原(PCT)检测:PCT在败血症患者中通常明显升高,可作为败血症的辅助诊断指标,同时也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一般来说,PCT水平越高,提示感染越严重。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未获得病原菌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经验性选用抗生素。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常选用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对于医院获得性败血症,需考虑耐药菌感染的可能,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对于真菌性败血症,则需要选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维持重要器官功能等。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的药物降温,但要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降温方式;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败血症时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在抗感染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供应,以促进机体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发生败血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冠心病等。选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避免加重老年人肝肾功能负担。
孕妇:孕妇发生败血症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抗生素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七、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黏膜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对于皮肤破损要及时处理,防止细菌侵入。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引起菌群失调导致机会致病菌感染。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并按照规定的疗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