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是颌骨内含液体的囊性肿物,由上皮剩余等发展而来,分为牙源性(如根端、始基、含牙囊肿)和非牙源性(如鼻腭管、正中囊肿),有颌骨膨胀、牙齿异常、疼痛感染等表现,可通过X线、CT、病理检查诊断,主要靠手术治疗,儿童手术需注意保护颌骨发育,成年人关注清除囊肿组织恢复功能。
一、颌骨囊肿的定义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的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属于口腔科常见疾病。它是由颌骨内的上皮剩余或牙源性上皮剩余发展而来,也可因创伤等因素导致。
二、颌骨囊肿的分类及特点
(一)牙源性颌骨囊肿
1.根端囊肿
多发生于成年人,是由于根尖周肉芽肿慢性炎症刺激,使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液化而形成囊肿。其特点是与患牙的牙根相连接,X线表现为围绕患牙根尖的圆形或椭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楚。
从年龄角度看,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以成年人多见;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有患牙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如有长期未治疗的龋齿等情况。
2.始基囊肿
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液体渗出而形成囊肿。多见于青少年,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光区,边界清楚。
年龄上以青少年为主;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可能与颌骨的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如有颌骨发育相关的异常情况者需警惕。
3.含牙囊肿
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齿,常见于10-39岁人群,X线表现为囊腔内含有一个未萌出牙的牙冠,边界清楚。
年龄范围相对较集中在10-39岁;性别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与牙齿的发育萌出异常等有关,如有牙齿萌出受阻等情况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1.鼻腭管囊肿
位于上颌中线,鼻腭管内,是由鼻腭导管上皮剩余发展而来。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多见,X线表现为上颌中线区的圆形透射区。
年龄上30-60岁相对高发;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可能与颌骨的解剖结构特点等有关。
2.正中囊肿
位于上颌或下颌中线部位,是由两侧腭突融合处的上皮剩余发生而成。较少见,各个年龄均可发生,但以中青年多见,X线表现为在颌骨中线处的圆形或椭圆形透射区。
年龄上中青年相对较多见;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上与颌骨的中线发育相关因素有关。
三、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1.颌骨膨胀
早期囊肿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增大,颌骨会逐渐膨胀,面部可出现不对称。不同类型的囊肿膨胀方向有所不同,根端囊肿常使患牙根尖部的颌骨膨胀;含牙囊肿可使颌骨向唇颊侧膨胀等。
对于儿童患者,颌骨正处于发育阶段,囊肿导致的颌骨膨胀可能会影响面部正常发育,需及时关注。成年人则可能因外观改变等而就诊。
2.牙齿异常
囊肿累及牙齿时,可导致牙齿移位、松动、变色等。例如含牙囊肿常包含未萌出的牙齿,使该牙齿位置异常;根端囊肿可使相应牙根的牙齿出现松动等情况。
在儿童中,牙齿的发育和萌出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恒牙萌出异常等问题;成年人则可能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等。
3.疼痛与感染
一般囊肿较小时无疼痛,当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甚至有脓性分泌物从瘘管排出。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囊肿继发感染时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
四、颌骨囊肿的诊断方法
1.X线检查
是诊断颌骨囊肿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不同类型的囊肿在X线上有各自的特征表现,如根端囊肿表现为围绕患牙根尖的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楚;含牙囊肿可见囊腔内含有未萌出牙的牙冠等。
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可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剂量;成年人则相对常规进行。
2.CT检查
对于复杂部位的颌骨囊肿,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如与颌骨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CT检查主要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但需权衡辐射风险,必要时进行。
3.病理检查
是确诊颌骨囊肿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囊肿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囊肿的类型等。例如根端囊肿在病理下可见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等特征性表现。
病理检查对于准确诊断囊肿类型至关重要,在手术过程中获取组织进行检查,儿童和成年人的操作原则相同,但需注意术后儿童的伤口护理等。
五、颌骨囊肿的治疗
1.手术治疗
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囊肿刮治术等。对于较大的囊肿或复发的囊肿,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
儿童患者由于颌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需特别注意保护颌骨的正常发育,尽量减少对颌骨生长的影响;成年人则主要关注彻底清除囊肿组织,恢复颌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总之,颌骨囊肿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口腔疾病,通过了解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口腔健康和面部正常形态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