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分为急性和慢性,可通过血清学、肝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分抗病毒等,日常需休息运动、合理饮食、定期复查,儿童、孕妇、老年乙肝有特殊情况需相应处理。
乙肝的感染途径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侵入性医疗操作等。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场所,重复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这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的临床分型
急性乙型肝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较急,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皮疹等肝外表现。多数急性乙肝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可在6个月内转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本无乙肝病史,但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就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重者可出现乏力、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体征。慢性乙肝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乙肝的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
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通过乙肝五项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感染的大致状态。例如,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抗-HBs阳性通常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后康复产生的。
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该检查可以准确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反映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乙肝病毒DNA定量越高,通常提示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大于1×103IU/ml就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数值越高传染性相对越强。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指标。ALT和AST主要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TBil可以反映胆红素的代谢情况,白蛋白则与肝脏的合成功能有关。例如,ALT和AST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有炎症损伤;白蛋白降低可能意味着肝脏的合成功能受到影响,常见于病情较重的乙肝患者。
乙肝的治疗与管理
治疗原则: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类。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逆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分为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它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例如,恩替卡韦具有强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且耐药率相对较低,但需要长期服用;干扰素治疗有一定的疗程,且可能会引起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
日常管理
休息与运动:乙肝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自身不感到疲劳为宜。
饮食: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避免饮酒,因为酒精需要通过肝脏代谢,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定期复查:乙肝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乙肝五项、甲胎蛋白(AFP)、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不稳定或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查。
特殊人群的乙肝相关情况
儿童乙肝: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慢性化。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儿童在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断母婴传播。对于儿童乙肝患者,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儿童的肝功能、生长指标等。
孕妇乙肝: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可能会将病毒传给胎儿,因此孕妇需要在孕期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等相关检查。如果乙肝病毒DNA定量较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妊娠中后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同时,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老年乙肝:老年乙肝患者的肝脏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肝脏有较大毒性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也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肝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