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有适应证,包括骨折移位明显、涉及关节面、开放性骨折等;术前需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如钢丝张力带固定术、钢板螺钉固定术;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需预防感染、肘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手术适应证
1.骨折移位明显:当尺骨鹰嘴骨折后,骨折端移位超过2-3毫米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这是因为明显移位的骨折难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恢复。例如,有研究表明,移位超过2毫米的尺骨鹰嘴骨折,保守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
2.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如果骨折波及肘关节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保证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和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需要进行手术。因为关节面不平整会导致关节摩擦增加,长期可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
3.开放性骨折:对于开放性的尺骨鹰嘴骨折,由于存在感染风险,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并固定骨折,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功能。
二、手术前准备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可以直观看到尺骨鹰嘴骨折的部位、骨折端的分离或移位方向等,是术前评估骨折情况的基本检查。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细微结构的骨折,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结构信息,有助于更精确地制定手术方案。例如,能清晰显示关节面的微小凹陷或骨折碎片的位置等。
2.患者全身状况评估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手术中内固定物的选择需要兼顾骨折固定和儿童骨骼生长的需求。例如,儿童的骨骼柔韧性较好,在选择钢板等内固定物时,要考虑其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可能需要选择可吸收或适合儿童生长的内固定材料。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完善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
合并症情况:如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骨折恢复。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等,以降低手术中出血和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三、手术方式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钢丝张力带固定术: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尺骨鹰嘴骨折。通过将钢丝环绕尺骨鹰嘴并利用张力带原理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例如,对于无明显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钢丝张力带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能有效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促进骨折愈合。
钢板螺钉固定术:对于粉碎性骨折或复杂骨折,多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钢板,如鹰嘴钢板等。钢板螺钉固定可以提供更坚强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早期功能锻炼。例如,对于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钢板螺钉固定能够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四、手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练习:在手术后早期,患者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肘关节的轻柔屈伸活动练习。活动幅度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例如,从0°-30°左右开始,每天进行多次练习,每次练习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延长。这有助于防止肘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折愈合。
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指导患者进行上臂和前臂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逐渐增加肘关节活动度:随着骨折的逐渐稳定,逐步增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被动屈伸活动,或者患者在保护下进行主动屈伸活动。活动幅度可逐渐增加到60°-90°左右。同时,继续加强肌肉力量练习,除了等长收缩外,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助力下的肌肉收缩练习。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恢复肘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加强肘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练习,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等进行前臂的旋前旋后、屈伸等力量练习,恢复上肢的正常功能。例如,可以进行持物屈伸练习、抗阻屈伸练习等,以恢复肘关节的力量和活动功能。
五、并发症及预防
1.感染
预防措施: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术前要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彻底准备,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要及时彻底清创。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肘关节僵硬
预防措施: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是预防肘关节僵硬的重要措施。术后早期的关节活动度练习要及时、规范,避免因长时间固定导致关节僵硬。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强度。同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疼痛耐受情况,避免因过度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活动而引起关节僵硬。
3.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预防措施: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保证骨折端的稳定。对于老年患者、营养不良患者等骨折愈合潜在风险较高的人群,要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可以辅助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谨慎使用)。同时,术后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