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肝炎包括急性肝炎(病程<6个月,多由病毒、药物、酒精等引起,有相应症状体征)和慢性肝炎(病程>6个月,由病毒持续感染、自身免疫等引起,有不同症状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急性对症支持,慢性分抗病毒、保肝、免疫调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1.急性肝炎
是指肝脏的炎症性疾病,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由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例如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肝功能异常。
2.慢性肝炎
是指肝脏的炎症持续超过6个月的疾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也有部分患者是自身免疫因素等导致。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肝脏持续的炎症损伤。
二、病因
1.急性肝炎病因
病毒性: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后引起急性肝炎;戊型肝炎病毒也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导致急性肝炎。药物性急性肝炎可由某些特定药物引起,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损伤肝细胞,引发炎症。酒精性急性肝炎则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急性炎症。
2.慢性肝炎病因
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导致慢性炎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免疫反应持续损伤肝脏。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的免疫调节机制等因素有关。另外,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慢性肝炎,如威尔逊病,是由于铜代谢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等组织,引起慢性肝脏炎症。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症状:患者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例如甲型肝炎患者在感染后1-2周可出现上述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
体征:肝脏可能会有轻度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2.慢性肝炎
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乏力、食欲减退等。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乏力、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还可能有肝掌、蜘蛛痣等表现。肝掌表现为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尖部位皮肤发红;蜘蛛痣是皮肤上出现一个红色中心点,周围有许多细小的血管扩张,形似蜘蛛。
体征:肝脏可肿大,质地中等,也可能出现脾脏肿大等情况。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急性肝炎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类明显升高,胆红素可升高。慢性肝炎时,肝功能指标也会异常,如ALT、AST持续或反复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
病毒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肝炎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可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等,慢性乙型肝炎则需要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等了解病毒复制情况;丙型肝炎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以判断是否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病毒复制状态。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患者会有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阳性。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急性肝炎时可能出现肝脏肿大等表现,慢性肝炎时可能有肝脏实质回声改变、脾脏肿大等。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于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肝炎
一般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戊型肝炎在孕妇等特殊人群中可能病情较重,需要密切监测;药物性肝炎需要停用可疑药物;酒精性肝炎需要严格戒酒,同时进行保肝等对症治疗。
2.慢性肝炎
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根据情况选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丙型肝炎则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
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损伤。
免疫调节治疗: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有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在女性使用时需要考虑对月经等内分泌的影响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急性肝炎时,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精确计算,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较大损伤的药物。例如儿童患甲型肝炎时,需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供应,按照儿科治疗原则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2.孕妇
孕妇患急性肝炎时,病情可能比非孕妇更严重,如戊型肝炎孕妇易发展为重型肝炎,需要加强监护,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治疗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慢性肝炎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评估病情对妊娠的影响,并在产科和肝病科的共同监护下进行孕期管理。
3.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慢性肝炎时,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在治疗时需要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可能更容易迁延不愈,需要加强支持治疗,注意营养状况的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