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局部表现、器官受累表现,诊断靠血培养等,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1.常见病原体:引起败血症的病原体常见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也可见于真菌等其他病原体。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中,B族链球菌等较为常见;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更容易感染条件致病菌。
2.感染途径
皮肤黏膜入侵:皮肤破损、外伤、手术切口等是常见的入侵途径。比如皮肤擦伤后,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血液;手术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可能从手术切口进入血液循环。
呼吸道入侵: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例如肺炎患者,病原体可能从肺部的感染部位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呼吸道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发败血症的原因之一,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呼吸道感染后更易导致病原体入血。
消化道入侵:胃肠道黏膜受损时,病原体可经消化道侵入血液,如肝硬化患者胃肠道淤血、水肿,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容易透过肠黏膜入血引起败血症;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的人群,也存在病原体经破损的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有发热表现,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尤其是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发热的特点可能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发热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
寒战:部分患者会出现寒战,与病原体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乏力、纳差: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代谢增加,毒素吸收等导致全身状态不佳。
2.局部表现
原发病灶表现:如果是由皮肤黏膜破损入侵引起的败血症,局部皮肤可能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果是呼吸道感染引发的败血症,可能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的局部表现;消化道感染引发的败血症,可能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器官受累表现
心血管系统:严重败血症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尤其是在老年人中,由于心血管储备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休克相关表现,如脉压差减小等。
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烦躁、谵妄、嗜睡甚至昏迷,这与病原体毒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有关,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败血症时更易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改变。
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败血症时呼吸系统症状可能更为严重。
泌尿系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肾功能异常等表现,因为病原体感染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影响肾脏血流灌注等。
三、诊断方法
1.血液培养: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尽可能采集血液标本,多次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一般需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分别来自不同的静脉穿刺部位。对于新生儿败血症,采血部位可选择头皮静脉等。
2.其他病原体检查:除了细菌培养,对于怀疑真菌败血症的患者,可进行真菌涂片、真菌培养等检查;对于病毒感染相关的败血症,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
3.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例如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可能明显升高,而免疫功能低下者白细胞可能不高甚至降低。
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一般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其升高程度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降钙素原(PCT):PCT在败血症时通常明显升高,对于鉴别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有一定价值,在儿童败血症的诊断中也有重要意义,儿童PCT升高更提示细菌感染相关的败血症可能。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在药敏结果回报前,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选用苯唑西林等;对于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对于真菌败血症,需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2.支持对症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对于出现休克表现的患者,需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儿童来说,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肾功能不全,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出现肝功能损害,给予保肝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极其不成熟,败血症病情变化快,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体温、精神、吃奶等情况,一旦怀疑败血症,需及时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免疫力低下,败血症预后相对较差。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变化,同时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发生败血症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积极治疗,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如胎心、胎动等,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出现的宫内感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