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症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经鼠类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等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各期针对性抢救支持,预防包括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和基因型,不同型别的病毒所致临床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二、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播途径
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病毒可通过宿主动物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人类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后,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例如,接触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尘埃后,经呼吸道吸入可能感染;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被带病毒的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体液也可感染。
在不同地区,主要的宿主动物有所不同,如我国汉坦病毒型别以姬鼠型和家鼠型为主,分别对应不同的主要宿主动物。
2.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来说,男性青壮年由于接触鼠类等机会较多,发病相对多见,但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
三、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中增殖,直接引起细胞损伤。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和肾脏等组织损伤。
2.免疫反应参与
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发病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激活可导致免疫损伤。例如,细胞毒性T细胞可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引起组织损伤;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
四、临床表现
1.发热期
起病急,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型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3-7天。同时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还可出现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出现出血点等。
2.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表现,若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出现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的相应表现。
3.少尿期
多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此期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
4.多尿期
一般出现在病后9-14天,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移行期尿量虽增多,但血尿素氮等仍可上升;多尿早期尿量逐日增加,氮质血症未见改善;多尿后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此期若不注意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可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损害等后遗症。
五、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2-3周有鼠类接触史或疫区居住史等。
2.临床表现
具有发热、“三痛”、“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出血、肾脏损害等典型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阳性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六、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性抢救治疗和支持疗法。
1.发热期
以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为主。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给予补液等减轻外渗;使用解热镇痛药等改善中毒症状,但应避免大量使用发汗药物。
2.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快速补充平衡盐液等,同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改善微循环。
3.少尿期
遵循“稳、促、导、透”的原则,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稳定内环境包括限制液体入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使用呋塞米等促进利尿;口服甘露醇等导泻;对于严重少尿或无尿、高血容量综合征等情况可进行透析治疗。
4.多尿期
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口服为主,适量静脉补充。根据尿量和血电解质情况调整补液量和种类。
5.恢复期
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注意休息,定期复查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处理遗留的不适症状。
七、预防
1.防鼠灭鼠
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灭鼠活动,可使用物理灭鼠(如捕鼠器等)和化学灭鼠(如使用灭鼠药等)相结合的方法,但要注意防止人、畜中毒。
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餐具;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后要及时洗手,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环境。
3.保护易感人群
可通过接种汉坦病毒疫苗进行预防,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降低发病风险。一般在流行区对16-60岁的高危人群进行接种,接种程序通常为基础免疫2针,间隔1-2周,半年后加强免疫1针。对于进入疫区的人员,也可考虑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孕妇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因为疾病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都产生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在治疗肾综合症出血热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