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是婴儿出生时或不久存在的听力损失,由遗传、孕期等因素致听觉系统发育障碍。遗传分常染色体显、隐及X连锁隐性;孕期因素有感染、药物、辐射污染等。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及言语发育迟缓等伴随症状。诊断靠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诊断性评估。治疗有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遗传咨询、孕期保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一、先天性耳聋的定义
先天性耳聋是指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存在的听力损失,是由于遗传因素、孕期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听觉系统发育障碍引起的。
二、病因分类
(一)遗传因素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70%的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该疾病,其遗传规律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存在时即表现出耳聋症状。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25%的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25%的概率为正常,50%的概率为携带者,即父母双方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纯合时才会发病。
3.X连锁隐性遗传:约2%的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是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发生在男性婴儿身上,女性为携带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只要携带该隐性致病基因就会发病。
(二)孕期因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可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例如风疹病毒,孕期前3个月内母亲感染风疹,胎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生率可高达50%-60%,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干扰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的正常发育。
细菌感染:孕期母亲患梅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侵犯胎儿内耳,导致胎儿听力受损。
2.药物因素:孕期母亲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内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导致先天性耳聋。
3.其他因素:孕期母亲接触辐射、环境污染等,如长期暴露在高浓度噪音环境附近、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可能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增加先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听力损失程度
1.轻度耳聋:听低声谈话有困难,纯音测听气导阈值在26-40dB之间,患儿可能在日常交流中对轻声说话反应稍慢,但仍能听到部分声音。
2.中度耳聋:听一般谈话有困难,纯音测听气导阈值在41-60dB之间,患儿需要较大声音才能听清他人说话内容。
3.重度耳聋:仅能听到耳边大声呼喊,纯音测听气导阈值在61-80dB之间,患儿对普通音量的声音几乎无法感知。
4.极重度耳聋:几乎听不到声音,纯音测听气导阈值大于81dB,患儿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基本没有感知。
(二)其他伴随症状
1.综合征型耳聋伴随症状:如果是综合征型先天性耳聋,还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Usher综合征,除了先天性耳聋外,还伴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视力逐渐下降;Pendred综合征患儿除耳聋外,还可伴有甲状腺肿大等症状。
2.言语发育迟缓:由于听力障碍,先天性耳聋患儿言语发育往往比正常儿童迟缓,可能开始说话的时间晚,词汇量少,发音不清等。
四、诊断方法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1.耳声发射(OAE):通过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活动产生的声音信号来评估听力,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无创、快速的特点。如果耳声发射未通过,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性听力评估。
2.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利用听觉系统对声音的电反应来检测听力,能够在新生儿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测,对于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性听力评估
1.纯音测听:适用于能够配合的儿童及成人,通过让受检者聆听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确定其听力阈值,从而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2.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通过记录听觉系统对声音刺激的电活动,来评估从耳蜗到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确定听力损失的部位和程度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儿童。
五、治疗与干预
(一)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先天性耳聋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一些可能的病因进行辅助治疗,如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先天性耳聋相关疾病,在明确病因后可使用抗生素,但耳毒性药物应避免使用。
(二)助听器
对于轻度至重度耳聋的患儿,可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助听器能够放大声音,帮助患儿听到外界声音,促进言语发育。需要根据患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助听器类型和功率,并且要定期进行调试和随访。
(三)人工耳蜗植入
对于极重度耳聋的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耳蜗能够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使患儿感知声音。一般建议在12个月-5岁之间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年龄越小,言语发育的效果越好,但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包括听力评估、影像学评估等,确保患儿适合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六、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先天性耳聋的预后与听力损失的程度、病因、干预开始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轻度至中度耳聋的患儿通过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等干预措施,能够较好地恢复听力,言语发育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极重度耳聋的患儿经过人工耳蜗植入等治疗,也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听力,提高生活质量。但如果延误干预时机,可能会导致言语发育严重落后,甚至出现社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预防
1.遗传咨询:有先天性耳聋家族史的夫妇,在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风险,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以制定合理的生育计划。
2.孕期保健
孕期母亲应避免感染,如避免接触风疹患者等,按时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孕期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孕期母亲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孕期母亲应避免接触辐射、环境污染等有害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3.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后应按照规定进行听力筛查,做到先天性耳聋的早期发现,以便早期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