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骨折,用石膏等固定)和手术治疗(适用于明显移位骨折,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度锻炼,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后期进行负重和步态训练;并发症有创伤性关节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可通过解剖复位、早期康复、规范操作及护理等预防并发症。
一、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受伤后膝关节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还可能有皮下瘀斑,膝关节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屈伸和负重行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骨折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且需警惕是否合并骨骺损伤等特殊情况。
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畸形,如内翻或外翻畸形。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以看到胫骨平台的骨折线、骨折移位情况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关节面的塌陷情况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方向、关节面的塌陷程度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可能有一定疏松,CT检查有助于更准确评估骨折情况;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可以更好地观察骨骺损伤等情况。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韧带、半月板是否损伤等。在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时,MRI不是首选,但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或需要同时评估软组织的情况有重要价值。
二、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或成人骨折移位较小且关节面平整的情况,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对于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需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方法:通过石膏或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关节面塌陷超过2-3mm、骨折移位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包括关节面的平整和骨折端的稳定,以减少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活动量较大,更需要恢复良好的关节结构以保证后期膝关节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应尽量考虑手术治疗以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复位骨折,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但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术后需要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对于一些胫骨平台骨折,可以采用关节镜技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关节镜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对手术设备和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关节镜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关节内情况,更精确地复位关节面骨折块。
三、胫骨平台骨折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肌肉收缩锻炼: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疲劳。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骨折固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逐渐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练习,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采用被动或助力活动的方式进行。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增加关节活动度:进一步加大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练习,同时可以开始进行一些不负重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在床边进行膝关节的下垂摆动等。
肌力训练:逐步增加患肢的肌力训练,除了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外,可以开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等,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负重做准备。对于老年患者,肌力训练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疲劳或损伤。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一般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拐杖辅助下的部分负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在负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膝关节的反应,如是否有疼痛、肿胀等情况。
步态训练:当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负重后,进行步态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下肢功能,使患者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活动。
四、胫骨平台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1.并发症
创伤性关节炎:是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导致关节软骨损伤、退变。患者会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关节软骨就有一定退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骨折后患肢活动受限,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如果血栓脱落还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
感染:手术治疗的患者有发生伤口感染的风险,表现为伤口红肿、渗液、发热等。如果发生感染,会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需要进一步治疗。
2.预防措施
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治疗中尽量做到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术后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减少关节退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回流。对于高危患者,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措施,必要时可以使用抗凝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更要加强这方面的预防,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等情况。
预防感染: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