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护理需注意多方面事项。一般护理要做好体位管理,根据骨折类型等选择合适体位,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防压疮,还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骨折部位肿胀疼痛情况;饮食要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钙质摄入;康复锻炼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及未受伤关节主动活动,中后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并发症预防要注意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的预防,分别采取定期翻身、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等措施,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相应护理。
一、一般护理注意事项
1.体位管理
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需根据骨折类型等情况选择合适体位。例如,若为稳定型骨盆骨折,可采取仰卧位,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使腰部保持轻度前凸,以缓解疼痛并利于骨折复位及稳定。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能需要采用平卧位,双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这样可以减少骨折端的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年龄较小的儿童骨盆骨折后,体位管理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损伤,通常也可采用仰卧位,适当调整垫枕方式,以保证舒适且利于骨折恢复。女性骨盆结构与男性有差异,在体位管理上需注意避免对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结构造成额外压迫。
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导致压疮。翻身时需保持患者身体轴线一致,避免扭曲,对于骨盆骨折患者来说,这有助于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愈合。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骨盆骨折可能会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血管损伤等,从而导致生命体征变化。例如,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要高度怀疑有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不同年龄人群对生命体征变化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明显,需更密切监测。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在病情观察时,要注意与女性特殊生理周期等可能影响生命体征的因素相鉴别。
观察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情况。肿胀程度可通过测量肢体周径等方式进行动态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等也需详细记录。如果肿胀进行性加重、疼痛剧烈且经一般处理无缓解,可能提示骨折端有异常活动或合并其他损伤。对于老年骨盆骨折患者,由于其机体修复能力下降,肿胀和疼痛的观察要更加细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饮食注意事项
1.营养均衡
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机体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助于骨折愈合。例如,瘦肉中富含优质蛋白质,每天可适量摄入一定量的瘦肉来补充蛋白质。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其生长发育和骨折修复,但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在饮食营养上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合理调整,保证营养全面。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等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橙子、苹果等。其中,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对骨折部位的组织修复很重要。老年骨盆骨折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摄入蔬菜和水果时,可适当加工成易于消化的形式,如榨汁等,但要注意避免营养成分的过多流失。
摄入足够的钙质,可通过食用牛奶、豆制品、虾皮等食物来补充。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对于骨盆骨折的愈合至关重要。例如,一杯牛奶约含有300毫克的钙,每天可饮用适量牛奶来补充钙质。孕妇骨盆骨折时,除自身需要外,胎儿也需要钙质,所以更要保证充足的钙摄入。
三、康复锻炼注意事项
1.早期康复锻炼
骨折早期(一般在1-2周内),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锻炼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在早期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方式和强度,避免对骨盆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早期还可进行未受伤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这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的早期康复锻炼侧重点略有不同,老年人关节活动度本身相对较差,在进行未受伤关节活动时要更加缓慢、轻柔。
2.中后期康复锻炼
骨折中后期(一般在2周后),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锻炼。例如,可在医护人员辅助下进行下肢关节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同时,可进行抗阻力的肌肉力量锻炼,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下肢肌肉的抗阻训练。对于骨盆骨折康复后的患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增加锻炼强度和难度。儿童在骨折中后期康复锻炼时,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锻炼方式可逐渐向符合其运动能力发展的方向过渡。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在中后期康复锻炼时,要关注自身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确保锻炼不会对骨盆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四、并发症预防注意事项
1.压疮预防
如前文所述,定期翻身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对于骨盆骨折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者,要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使身体受压部位不断变化,减少某一部位长期受压。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要注意压疮预防,除了定期翻身外,还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使用皮肤保护剂等。
2.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鼓励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除了康复锻炼中的肌肉收缩等活动外,还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下肢的按摩,从足部向近端按摩,促进静脉回流。对于骨盆骨折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受限,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儿童患者虽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也需注意适当活动下肢。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要结合女性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和按摩方式。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一般不轻易使用抗凝药物,以非药物预防为主。
3.肺部感染预防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鼓励患者深呼吸。骨盆骨折患者由于疼痛等原因,可能会减少呼吸运动和咳嗽咳痰,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可通过拍背等方式协助患者排痰,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年龄较大的患者肺部功能相对较弱,更要重视肺部感染的预防。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在进行咳嗽咳痰等活动时,要注意保护骨盆部位,避免因剧烈咳嗽等导致骨折端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