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护理需从伤口清洁护理、保持足部干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定期足部检查等方面进行。伤口清洁护理要注意不同因素下的清洗和消毒;保持足部干燥要选合适鞋袜和保持环境干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要适度运动和避免足部受压;定期足部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医疗专业检查,不同因素下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伤口清洁护理
1.清洁频率与方法:每天用温和的生理盐水清洗糖尿病足伤口,清洗时要轻柔,避免损伤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洗可有效清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分泌物等,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一般来说,对于轻度污染的伤口,可每日清洗1-2次;若伤口污染较重,可适当增加清洗次数,但不宜过于频繁,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年龄因素:儿童皮肤更娇嫩,清洗时需选择更温和的生理盐水,力度要更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皮肤。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皮肤。
生活方式: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吸烟会影响伤口局部血液循环,所以在伤口清洁护理时,更要强调严格戒烟,以促进伤口愈合。
病史因素:若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清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等,防止因清洗操作引起患者身体过度应激反应。
2.伤口消毒:清洗后可使用碘伏等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碘伏消毒能有效杀灭伤口周围的细菌,且对组织刺激性较小。消毒范围应超过伤口边缘1-2厘米,以确保消毒全面。
年龄因素:儿童皮肤薄,使用碘伏消毒时要注意避免碘伏浓度过高或消毒范围过大对皮肤造成损伤。老年患者皮肤干燥,消毒后可适当涂抹一些皮肤保护剂,防止皮肤干裂。
生活方式:有过敏史的患者在选择消毒剂时要特别谨慎,若对碘伏过敏,可选用其他合适的消毒剂,如苯扎氯铵等,但需先进行过敏测试。
病史因素:对于合并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使用碘伏等消毒剂时要考虑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影响,密切观察消毒后患者的反应。
二、保持足部干燥
1.选择合适鞋袜:应选择透气性好、宽松舒适的鞋袜。棉质袜子吸湿性强,可保持足部干燥;鞋子要大小合适,避免过紧或过松,过紧会影响足部血液循环,过松则不利于足部的支撑和保护。
年龄因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选择大小合适且透气性好的儿童专用鞋袜,定期更换,保持足部干爽。老年患者足部感觉可能减退,要选择柔软、无棱角的鞋袜,防止足部受伤而不自知。
生活方式:多汗的患者更要注意选择吸汗性好的鞋袜,且要经常更换鞋袜,保持足部干燥。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的患者,要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缓冲功能的鞋子,防止足部过度疲劳和出汗。
病史因素:若患者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足部感觉异常,更要注意鞋袜的选择,确保鞋袜舒适,避免因足部感觉减退而无法感知鞋袜是否合适,导致足部受伤。
2.保持环境干燥: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可使用除湿器等设备降低室内湿度。高湿度环境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于糖尿病足伤口的愈合和足部皮肤的健康。
年龄因素:儿童居住环境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干燥,防止因环境潮湿引起足部皮肤问题。老年患者居住环境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因环境过于潮湿或干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对于喜欢在潮湿环境中活动的患者,如经常在河边、地下室等潮湿场所活动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足部干燥,可随身携带干爽的袜子,及时更换潮湿的袜子。
病史因素:合并有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水盐代谢的患者,更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湿度控制,防止因环境潮湿加重足部水肿等问题。
三、改善足部血液循环
1.适度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散步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建议每次散步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适度运动要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短时间的慢速行走等,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足部疲劳。老年患者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更平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生活方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运动前要咨询医生,评估运动风险,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运动。吸烟患者要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足部血液循环。
病史因素: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运动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运动导致足部缺血加重。运动前要进行足部评估,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避免足部受压: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改变足部姿势。例如,坐立时可经常活动足部,如屈伸踝关节等,促进血液循环。
年龄因素:儿童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会影响足部发育,要定时活动足部,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老年患者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容易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要定时更换体位,活动足部。
生活方式:对于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患者,如售货员等,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活动足部,做一些简单的足部屈伸动作,缓解足部压力。
病史因素:合并有腰椎疾病等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足部感觉异常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足部受压,防止因感觉异常而无法及时感知足部受压情况,导致足部缺血坏死。
四、定期足部检查
1.自我检查:患者要学会自我检查足部,包括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破损、溃疡等情况。每天睡前检查足部是很好的习惯。
年龄因素:儿童自我检查能力相对较弱,家长要帮助儿童定期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是否有异常变化。老年患者自我检查时要注意借助镜子等工具,确保能全面观察足部情况。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如长期熬夜等,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以便有良好的状态进行足部自我检查。
病史因素:合并有视力障碍的患者,自我检查足部时可能会有困难,可借助家人的帮助进行检查,或者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放大镜等帮助观察足部细节。
2.医疗专业检查: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专业检查,包括血管超声检查了解足部血管血流情况、神经系统检查评估足部神经功能等。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足部专业检查。
年龄因素:儿童定期进行足部专业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足部发育或神经血管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老年患者由于足部疾病发生风险较高,更要严格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专业检查。
生活方式:有肥胖等生活方式相关问题的患者,定期进行足部专业检查尤为重要,因为肥胖会增加足部的压力和血液循环负担,通过专业检查可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病史因素: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要增加足部专业检查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足早期病变,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