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与肝脏功能及相关疾病密切相关,各指标有不同意义,且受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存在差异,如谷丙转氨酶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不同年龄儿童参考值不同,生活方式中饮酒等可致其升高;谷草转氨酶与肝细胞线粒体受损及疾病相关,儿童有其特点,生活方式影响类似;总胆红素与黄疸相关,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特点,生活方式中溶血诱因可致其升高;直接胆红素与黄疸类型相关,儿童先天性胆道闭锁可致其升高;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及营养状态,儿童肝脏合成功能随年龄变化,营养不良等致其降低;球蛋白与免疫及肝病相关,儿童有自身特点,自身免疫病等致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儿童有凝血功能特点,多因肝脏疾病异常。
一、谷丙转氨酶(AL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水平升高。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都可能引起ALT升高。一般来说,ALT升高幅度往往能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例如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可明显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20倍甚至更高。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ALT水平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意义类似。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略有不同,一般新生儿ALT水平可能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如果儿童出现ALT升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如儿童型肝炎病毒感染)、遗传代谢性肝病等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损伤肝细胞,导致ALT升高;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可能暂时影响肝细胞功能,引起ALT轻度升高,休息后可恢复。
二、谷草转氨酶(AS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细胞严重受损时,线粒体中的AST释放到血液中,血清AST水平升高。AST升高常见于肝炎、心肌梗死等疾病。AST/ALT比值也有一定意义,例如在急性肝炎时,AST/ALT比值通常小于1;而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ALT比值可能大于1。
年龄因素影响:与ALT类似,儿童的AST正常参考值范围随年龄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AST升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累及肝脏等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酒者AST往往会升高,因为酒精对肝细胞线粒体有损伤作用;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导致AST轻度升高,但一般幅度较小。
三、总胆红素(TBil)
意义: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黄疸性疾病,如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炎导致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胆红素,超过肝细胞处理能力)、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总胆红素水平可反映黄疸的程度,例如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则出现临床可见的黄疸。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此时总胆红素可能升高,但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可能持续时间更长,程度可能更重。对于新生儿总胆红素升高,需要密切监测,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正常生活方式下总胆红素相对稳定,但若存在溶血性疾病相关的生活方式诱因,如接触某些氧化性药物、食用可能引起溶血的食物等,可能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四、直接胆红素(DBil)
意义: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在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道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血清DBil明显升高;在肝细胞性黄疸时,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结合功能障碍,同时胆道可能有轻度梗阻,也会导致DBil升高。DBil占总胆红素的比例等情况有助于鉴别黄疸类型。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若出现DBil升高,需要考虑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先天性疾病的可能,这与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先天性胆道闭锁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DBil升高为主的黄疸表现,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生活方式对DBil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一些疾病状态导致其升高,如胆道结石患者可能因结石梗阻胆道引起DBil升高。
五、白蛋白(ALB)
意义: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主要的蛋白质成分。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合成功能减退)、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等情况。白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机体的营养状态,例如严重肝病患者白蛋白明显降低,提示预后较差。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肝脏的合成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新生儿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相对较弱,早产儿白蛋白水平可能更低。在儿童肝病患者中,白蛋白降低需要考虑肝脏发育不全、遗传代谢性肝病影响肝脏合成功能等因素。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如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白蛋白降低;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由于大量蛋白丢失,即使蛋白质摄入正常,也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这与肾病导致的蛋白丢失相关的生活方式诱因有关。
六、球蛋白(GLB)
意义: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系统产生,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机体免疫反应亢进,导致球蛋白合成增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球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A/G)也有临床意义,例如在慢性肝病时,A/G比值可能倒置,即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A/G比值小于1。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在儿童肝病患者中,球蛋白升高可能与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情况有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球蛋白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进行判断。
生活方式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如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等状态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功能,导致球蛋白升高。
七、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意义:肝脏能合成多种凝血因子,PT及INR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当肝脏病变严重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PT延长,INR升高。PT及INR是评估肝脏合成功能和判断肝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重型肝炎患者PT明显延长,INR显著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凝血因子合成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完善,新生儿的PT可能相对较长,但一般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儿童肝病患者,PT及INR异常需要考虑肝脏疾病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同时要注意与儿童自身凝血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情况鉴别。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生活方式对PT及INR影响较小,主要是肝脏疾病等病理状态导致其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