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宿主因素及其他诱发因素相关。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损、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等途径入侵;宿主方面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者等免疫低下人群及患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易发病;侵入性操作如血管内导管、手术、介入检查治疗等及滥用抗生素也会诱发败血症。
一、病原体入侵是关键因素
(一)常见病原体种类
1.细菌:是引发败血症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引发感染并导致败血症;大肠埃希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可从肠道等部位侵入血液引起病症。在医院环境中,一些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也常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尤其在住院患者中,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更易感染此类耐药菌。
2.真菌: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免疫抑制患者增多等情况,真菌引起的败血症也逐渐增多,像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3.病毒:某些病毒也可能引发败血症,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但相对细菌和真菌来说,病毒导致败血症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缺陷人群中也有发生的可能。
(二)病原体入侵途径
1.皮肤或黏膜屏障受损:当皮肤出现破损,如割伤、擦伤、烧伤等,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黏膜如口腔黏膜、肠道黏膜等发生炎症、溃疡等损伤时,也为病原体侵入提供了门户。例如,皮肤烧伤患者,由于皮肤的屏障功能丧失,细菌很容易从烧伤创面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婴幼儿来说,皮肤较为娇嫩,若护理不当出现尿布疹等皮肤破损,也增加了细菌入侵的风险;老年人皮肤老化,也更易出现皮肤破损而导致病原体侵入。
2.呼吸道感染蔓延:当发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细菌可从肺部感染部位进入血液,进而引发败血症。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老年人中,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并蔓延导致败血症;儿童若患流感后并发肺炎,也可能因病原体蔓延引发败血症。
3.泌尿系统感染扩散: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可从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然后侵入血液。像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若未及时有效治疗,细菌可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对于女性来说,由于尿道较短等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若不注意个人卫生等,更易引发感染扩散;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也较高。
4.胃肠道感染播散:胃肠道感染时,如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原体可通过肠道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另外,一些肠道细菌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也可进入血液。例如,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差,更易出现病原体从胃肠道播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
二、宿主因素影响发病
(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儿童: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细胞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所以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败血症。例如,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比足月儿更高。对于儿童来说,患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时,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等,机体缺乏正常的抗体产生能力,极易反复发生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功能下降,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也降低,所以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易发展为败血症。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病风险。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败血症。
3.免疫抑制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了防止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使得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病原体容易乘虚而入引发败血症。例如,肾移植患者在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此时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风险明显增加。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败血症,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二)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机体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杀菌能力下降,所以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易发展为败血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若并发足部感染,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感染不易控制,很容易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同时肿瘤本身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使得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并引发败血症。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极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局部组织免疫功能下降,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3.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存在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等问题,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易位增加,从而容易发生败血症。比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腹水,腹水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增加了腹腔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的可能。
三、其他诱发因素
(一)侵入性操作
1.血管内导管: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导管成为细菌侵入血液的途径之一。细菌可在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不断释放到血液中引发败血症。例如,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越高。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或频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情况较为常见,也就面临着更高的败血症风险。
2.手术操作:各种外科手术,尤其是大型手术,如腹部手术、心脏手术等,患者机体受到创伤,皮肤和黏膜的屏障被破坏,且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暂时下降,增加了病原体入侵的机会,容易引发败血症。例如,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肠道细菌移位,从而引发腹腔内感染并扩散至血液引起败血症。
3.介入检查或治疗:如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肝穿刺活检等介入检查或治疗,也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经皮肝穿刺活检时,若消毒不严格等,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二)滥用抗生素
长期或不规范地使用抗生素,会破坏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滋生,使得原本不致病或致病力弱的细菌也可能引发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肠道内敏感菌被抑制,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相应的感染并可能发展为败血症。在儿童中,若家长不遵医嘱滥用抗生素,不仅不利于儿童自身菌群的建立,还增加了儿童发生耐药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