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护理涵盖伤口、体位、肿胀、疼痛、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伤口护理需清洁观察、妥善处理固定装置;体位护理要注意休息和活动时的合适体位;肿胀护理包括物理消肿、关注饮食;疼痛护理有非药物镇痛及评估干预;康复训练按早期、中期、后期循序渐进开展;并发症预防需注意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的预防。
一、伤口护理
1.清洁与观察
定期对胫腓骨骨折伤口进行清洁,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等合适的清洁液。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异味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清洁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伤口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如伤口渗液增多、红肿范围扩大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依据伤口情况,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换药等处理,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固定装置相关护理
若患者使用石膏固定,要注意观察石膏的完整性,有无断裂、松动等情况。对于儿童,石膏固定后要防止其玩耍时碰撞导致石膏损坏。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要观察有无受压、发红等,避免发生压疮。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搬运等操作时要注意保护石膏固定的肢体,防止骨折移位。如果使用外固定支架等装置,要观察固定针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固定针有无松动等,保持固定装置周围清洁。
二、体位护理
1.休息时体位
患者休息时可将患肢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儿童在休息时要注意保持舒适的抬高姿势,可使用软枕等辅助抬高患肢。老年人抬高患肢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过度抬高导致不适。一般抬高15-30度为宜,可根据患者肿胀情况适当调整。
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无论是平卧还是侧卧,都要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畸形。平卧时可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膝关节微屈;侧卧时可在两腿之间垫软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2.活动时体位调整
在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或坐起等动作时,要协助其平稳地移动患肢,避免骨折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牵拉或扭曲。儿童活动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确保体位调整安全,防止骨折移位。老年人活动时动作要缓慢,家属要给予适当的扶持,防止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头晕等不适,同时避免患肢受力不当。
三、肿胀护理
1.物理消肿方法
早期(一般伤后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等包裹后放置在患肢周围,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的隔离,防止低温损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可使用热水袋等,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度,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适当活动,如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儿童可以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放松练习,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老年人肌肉力量较弱,等长收缩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与肿胀关系
建议患者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促进组织修复,有助于减轻肿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来促进骨折愈合和消肿。老年人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维持骨骼健康,辅助消肿。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影响血液循环,加重肿胀。
四、疼痛护理
1.非药物镇痛方法
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情绪。对于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关注。老年人可能因骨折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对预后的担忧而加重疼痛感受,要给予心理安抚,耐心倾听其主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
调整体位也是缓解疼痛的方法之一,找到患者感觉舒适的体位,如之前提到的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等,都有助于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2.疼痛评估与干预
定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可采用数字评分法等。对于儿童,可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判断疼痛情况。老年人可能表达疼痛的方式不典型,要综合其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在排除禁忌证后,可根据病情考虑是否采用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或药物相关措施,但药物使用要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风险的镇痛方式。
五、康复训练护理
1.早期康复训练
伤后1-2周内,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儿童可以由家长协助进行简单的腿部肌肉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老年人等长收缩训练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可进行足踝的屈伸活动,儿童和老年人都要缓慢、轻柔地进行,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训练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医护人员或家属要在旁监督,确保训练方法正确,防止因训练不当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2.中期康复训练
伤后2-4周,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患肢的不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例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但要避免暴力活动。儿童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需要家长耐心辅助,控制活动幅度。老年人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时动作要缓慢,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防止损伤关节。同时,可开始进行拄拐部分负重训练,儿童要在家长严格保护下进行,确保安全,老年人拄拐时要注意拐杖的稳定性和使用方法正确。
3.后期康复训练
伤后4周以上,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和进行更复杂的肢体功能训练。如进行步行训练,儿童要在家长陪伴下在平坦安全的环境中练习步行,注意姿势正确。老年人步行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场所,如室内平整地面,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工具,逐步增加步行距离和时间,同时加强肢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训练,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
六、并发症预防护理
1.深静脉血栓预防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活动,如肌肉收缩、足踝屈伸等,促进血液循环。儿童要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适当活动,老年人活动时要量力而行。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使用弹力袜等辅助预防深静脉血栓。儿童使用弹力袜要选择合适的规格,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老年人使用弹力袜时要注意观察下肢皮肤情况,如有不适及时调整。同时,要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改变等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2.肺部感染预防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儿童可由家长帮助进行,如轻轻拍打背部协助其咳嗽排痰。老年人由于肺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加强呼吸训练,每天进行3-4次,每次深呼吸10-15次,有效咳嗽几次。鼓励患者多翻身,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3.压疮预防
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儿童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皮肤。老年人皮肤薄、弹性差,翻身时要注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预防压疮。翻身时要检查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突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