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心律不齐指心脏跳动节律不规则,有窦性心律不齐、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等常见类型,生理性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可致,病理性因素如心脏疾病、全身性疾病可致,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生理性的一般调整生活方式可改善,病理性的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儿童要考虑生理性因素并排除病理性,老年人要警惕病理性因素需及时检查治疗。
常见类型及特点
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多与呼吸有关,在吸气时心率稍快,呼气时稍慢,一般无明显临床意义,常见于青少年等人群,通常是生理现象。
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心脏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信号导致心脏提前搏动,从而使心律不规则。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例如室性早搏,心电图上会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等特征。
可能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青少年时期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等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也可能出现心律的轻微变化。
生活方式:过度疲劳、熬夜、大量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导致心律不齐。比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大量饮酒后,酒精会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心律不齐。
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不齐;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容易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病变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可能引发心律不齐。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影响心脏的能量供应和电活动,导致心律加快且不规则;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引起心律不齐。
相关检查与诊断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不齐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能直观地发现心律是否规则,以及是哪种类型的心律不齐等情况。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捕捉短暂发作的心律不齐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那些症状发作不频繁,但怀疑有心律不齐的患者。
临床意义及应对措施
生理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等,往往可以改善。例如青少年的窦性心律不齐,通过规律作息等,大多可自行缓解。
病理性心律不齐: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需要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需要控制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则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律不齐,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甚至植入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心律不齐时,要考虑生理性因素的可能性较大,比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但也需要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病理性因素。如果儿童出现心律不齐伴有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心律不齐时,更要警惕病理性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脏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如果发现心律不齐,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原因并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