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患侧乳房排空和局部热敷;抗生素治疗需依病原菌选敏感药物,分口服或静脉给药;脓肿形成前可穿刺抽脓,形成后要切开引流;哺乳期女性要特注乳头清洁等,非哺乳期女性要排查潜在病因等。
一、一般治疗
1.患侧乳房排空:鼓励患者继续母乳喂养,通过频繁哺乳或使用吸奶器等方式确保患侧乳房充分排空,防止乳汁淤积,这有助于控制炎症发展,因为乳汁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淤积的乳汁会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对于婴儿月龄较小的情况,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保证婴儿能有效含接乳头,确保乳汁充分吸出;若婴儿因口腔问题无法充分吸吮,吸奶器的使用要规范,避免对乳头造成损伤。
2.局部热敷:在炎症早期可进行局部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散,但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较敏感的人群,如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他们对温度的感知可能不敏锐,更要严格控制热敷温度和时间。
二、抗生素治疗
1.选药原则: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通常初始治疗可经验性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钠等,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用药途径: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的方式。口服给药适用于病情较轻、炎症范围较小的患者;静脉给药则用于病情较重、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体温变化、炎症消退情况等。对于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有些抗生素可通过乳汁分泌,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
三、手术治疗
1.脓肿形成前:一般不主张手术,但当炎症范围较大,有形成脓肿趋势时,可考虑穿刺抽脓。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后续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对于肥胖患者或炎症部位较深的情况,超声定位要准确,确保穿刺能顺利抽取到脓液。
2.脓肿形成后:需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时要根据脓肿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采用放射状切口,以避免损伤乳管导致乳瘘。对于多房性脓肿,要将分隔撑开,保证引流通畅。术后要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在术后护理中,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加重,对于婴幼儿哺乳期女性,要继续做好乳房护理,避免因手术影响哺乳功能的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原则外,要特别注意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同时,要关注婴儿的口腔健康,若婴儿有口腔感染,要及时治疗,避免通过哺乳将病原菌传播至乳房。另外,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非哺乳期女性:虽然相对少见,但治疗原则基本类似。在抗生素选择上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同时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病因,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等。非哺乳期女性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监测,如体温、乳房症状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