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哺乳期情况及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体格检查(乳房局部视诊和触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乳汁细菌培养)、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鉴别诊断相关检查(与炎性乳腺癌鉴别相关检查),通过这些全面检查来明确病情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病史采集
1.哺乳期情况: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通常在产后1-2个月内发病。需询问患者是否处于哺乳期,哺乳的频率、是否存在乳头皲裂等情况。因为乳头皲裂容易使细菌侵入,从而引发感染导致急性乳腺炎。例如,乳头皲裂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提供入侵乳腺组织的途径。
2.症状出现时间及发展过程:了解患者乳房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如乳房开始疼痛、红肿的时间,是否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症状是逐渐加重还是有其他变化。比如,患者可能先是感觉乳房局部疼痛,随后疼痛加剧,乳房皮肤出现红肿,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且这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进展而愈发明显。
二、体格检查
1.乳房局部检查:
视诊:观察乳房的外观,查看是否有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的区域,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异常分泌物等。急性乳腺炎时,病变部位皮肤红肿,温度较周围正常组织升高,严重时可看到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触诊:触诊乳房时可发现病变区域有压痛性肿块,肿块的大小、质地等情况。若感染局限,可触及边界不清的硬结;若感染扩散形成脓肿,则可触及波动感的肿块,但波动感不明显时需借助其他检查方法。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一般来说,急性乳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大于70%,这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由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导致了白细胞的应激性升高。
2.乳汁细菌培养:对于哺乳期患者,若能获取乳汁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例如,通过乳汁培养发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那么在治疗时可优先考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
四、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超声可发现乳腺内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判断乳房内有无炎性肿块、脓肿形成等情况。在乳腺炎早期,超声可能显示乳腺组织增厚,回声增强;当形成脓肿时,超声可清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表现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无回声区,内部可有分隔等。例如,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直径在1cm以上的脓肿,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2.乳腺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急性乳腺炎的常规检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时可考虑。对于怀疑有乳腺肿瘤等其他病变与乳腺炎相鉴别的情况,乳腺X线检查可提供一定信息。不过,哺乳期女性进行乳腺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对婴儿的影响,可在充分告知风险后谨慎选择。
五、鉴别诊断相关检查
1.与炎性乳腺癌鉴别:炎性乳腺癌也可表现为乳房红肿、发热等类似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炎性乳腺癌的皮肤改变更具特征性,如乳房皮肤广泛变红、增厚,呈橘皮样或铠甲样,且乳腺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MRI检查在鉴别炎性乳腺癌和急性乳腺炎方面有一定价值,炎性乳腺癌在MRI上通常表现为弥漫性的皮肤增厚、强化等特征性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