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病变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在安静或睡眠发病、起病缓,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有相应特点;脑栓塞是栓子入脑动脉致血管闭塞等,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也有其特点,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临床需准确鉴别诊断与合理治疗。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空气、癌栓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脑栓塞的栓子来源多样,常见的有心源性栓子,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患者,心脏内易形成血栓,当心脏收缩时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非心源性栓子也可导致,比如长骨骨折时脂肪栓子进入血流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脑栓塞,年龄因素对其发病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段因基础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具体表现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例如,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脑血栓,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偏瘫、意识障碍等;若病变累及语言中枢,会出现失语等症状。其临床表现的进展速度与血管闭塞的速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有关,有基础疾病且控制不佳的患者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脑卒中发病中最急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因栓塞的血管不同而各异,往往病情较重,但部分患者可伴有原发病的表现,比如有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患者可能有心悸、胸闷等心脏方面的症状。由于栓子突然阻塞血管,脑组织缺血坏死迅速,所以症状相对更为突发和严重。
影像学检查
脑血栓: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早期即可发现缺血灶。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通过影像学检查能明确梗死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脑栓塞: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内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同样能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其影像学表现与脑血栓有相似之处,但因栓子来源不同,可能有一些特殊表现,结合病史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脑血栓: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指征),如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患者可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需要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脑栓塞:治疗原则与脑血栓有相似之处,也包括溶栓(符合指征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但由于脑栓塞栓子来源不同,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对于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需要积极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栓塞,但抗凝治疗需权衡出血风险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等,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
总之,脑血栓和脑栓塞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