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与卵圆孔未闭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在解剖结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影响、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上有区别,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也有差异,卵圆孔未闭多无症状或症状轻,房间隔缺损较大时会有明显症状及并发症,诊断均靠超声心动图等,治疗依情况而定且不同人群需综合评估。
解剖结构差异
卵圆孔未闭是指胎儿时期卵圆孔在出生后1年左右未能正常闭合的一种状态,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的正常通道,一般卵圆孔直径多在5-8mm。
房间隔缺损是指胚胎时期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通道,房间隔缺损的大小不一,可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卵圆孔未闭的发生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圆孔瓣的形成异常等因素有关,在一般人群中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较高,约有20%-25%的成人存在卵圆孔未闭。
房间隔缺损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其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发生率约占10%-15%。
临床症状及影响
卵圆孔未闭:大多数卵圆孔未闭的人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但部分卵圆孔未闭者可能会出现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存在右向左分流时,静脉系统的微栓子可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体循环,引起脑血管栓塞等,从而导致偏头痛发作等情况;另外,在潜水等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减压病的发生风险。
房间隔缺损:较小的房间隔缺损在儿童时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随着病情进展,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可导致患者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等症状,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卵圆孔未闭: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来诊断,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更清晰地观察卵圆孔未闭的情况,还可通过发泡试验等辅助诊断,发泡试验是让患者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观察微泡通过卵圆孔未闭处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及分流情况。
房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主要方法,可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等;心脏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杂音;心导管检查等可用于更精确地评估心脏血流动力学情况等。
治疗方式
卵圆孔未闭:一般较小的卵圆孔未闭若无明显临床症状,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对于有发生脑卒中风险(如存在反复偏头痛伴卵圆孔未闭等情况)且符合一定适应证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可考虑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等。
房间隔缺损:对于有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或缺损较大的患者,多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介入封堵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介入封堵治疗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房间隔缺损处进行封堵;外科手术则是直接修补房间隔缺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房间隔缺损和卵圆孔未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时期发现的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在考虑相关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整体病情;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更大影响,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