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一般视为低血压,按发病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如体质瘦弱人群、老年人可能无特殊症状或需注意避免体位变化,病理性低血压继发于多种疾病;症状上轻度可能有轻微头晕乏力等,重度会有眼前发黑、晕厥等明显且可能危及生命的表现。
一、低血压的定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不过,血压的正常范围会因年龄、性别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的血压正常范围可能相对宽松,但通常也遵循一定的界定标准。
(一)按发病原因分类
1.生理性低血压
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这种情况在一些体质瘦弱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以女性居多,可能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其生活方式通常无特殊异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血压情况。
另外,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减退,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倾向,这与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有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等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的情况。
2.病理性低血压
继发于某些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降低,进而引发血压下降。
内分泌代谢疾病: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液循环,导致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能引起低血压,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这类疾病会使患者身体处于消耗状态,营养状况较差,机体功能受损,容易出现低血压。例如,长期的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消耗以及治疗的影响,身体虚弱,常伴有低血压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异常降低。比如脊髓空洞症可能破坏脊髓内调节血压的神经结构,从而引起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症状表现
1.轻度低血压
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乏力,在突然站立时可能会有头晕加重的情况,这是因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相应降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这种情况在生理性低血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体质瘦弱的女性,一般通过休息后可缓解。
2.重度低血压
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眼前发黑、视野模糊、心悸、气短、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晕厥,即突然失去意识,这是由于脑部严重供血不足导致的。例如,病理性低血压患者如果血压过低且未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出现上述严重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像一些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重度低血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对于老年人来说,重度低血压可能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因为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影响其平衡能力,而跌倒又可能导致骨折等更严重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