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脑膜炎症,常见致病真菌为新型隐球菌,有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病原学)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等)和对症支持治疗(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一、常见致病真菌及感染途径
致病真菌:常见的有新型隐球菌等。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
感染途径
外源性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新型隐球菌孢子,孢子进入人体后,可在肺部繁殖,然后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也有极少数情况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感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且有鸽粪等污染环境的地区,更容易通过呼吸吸入孢子而感染。一些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在接触到含有新型隐球菌孢子的环境时也可能被感染,但相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风险稍低。
内源性感染:人体自身的一些潜在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从其他部位(如肺部等)迁移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感染。例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就容易出现这种内源性的真菌迁移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升高,发热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感染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还可伴有头痛,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一般的止痛药物难以缓解。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儿童患者由于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可能表现为前囟饱满等。
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就有精神萎靡等表现;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可呈无色透明或微混浊。细胞计数可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这些指标对于真菌性脑膜炎的初步判断有重要意义。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墨汁染色在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的孢子,这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还可以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新型隐球菌则可明确诊断,但真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膜强化等表现,有助于了解脑部病变情况,辅助诊断真菌性脑膜炎。例如,MRI检查在早期可能就发现脑膜的异常强化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
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氟康唑等。两性霉素B是治疗真菌性脑膜炎的重要药物,但它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多。氟康唑相对副作用较小,可用于病情相对较轻或作为维持治疗等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要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等。同时,要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对于昏迷患者,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儿童患者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