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保暖防寒,根据天气添衣,注意头部、颈部、手部、脚部保暖;二是合理饮食,控制脂肪、盐分摄入,增加蔬果、优质蛋白质摄入,戒烟限酒;三是适度运动,选择合适方式,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四是稳定情绪,通过听音乐等调节,保持心态平和;五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高危人群更要密切监测。
一、保暖防寒
原因:冬季气温较低,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都更易因寒冷而受影响;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寒冷刺激可能导致病情复发。
措施:根据天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手部、脚部的保暖,可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袜子、保暖鞋等。
二、合理饮食
原因:不合理的饮食会导致血脂、血糖、血压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有差异,但都需注意均衡。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饮食控制更为关键。
措施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每日膳食中脂肪供能占比应低于总能量的30%。
增加蔬果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菠菜、西兰花等,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每日应摄入25~30克。
适量摄入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占总能量的10%~20%。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会使血压升高,应严格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三、适度运动
原因:缺乏运动易导致体重增加,引发代谢紊乱,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运动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避免过度运动。老年人运动应更注重温和,儿童运动要保证安全。
措施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在清晨气温过低时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如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80%的范围内。
四、稳定情绪
原因:情绪激动、紧张等会使体内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不同年龄人群情绪调节能力不同,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需注意情绪管理。
措施:通过听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释放压力。
五、定期监测
原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能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有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史、高血压病史等高危人群,监测更为重要。
措施
血压监测:正常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根据病情遵医嘱增加测量频率,一般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监测血糖,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可自备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
血脂监测:一般人群建议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一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已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