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需及时就医评估,选择消化内科或急诊科,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等明确病情;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暂禁食后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恢复期过渡饮食及保证休息;对症治疗有止吐、补液、缓解腹痛等;病因治疗包括细菌感染时抗感染及停用相关药物。
一、及时就医评估
1.就诊科室选择:怀疑得了急性胃炎时,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若出现严重呕吐、脱水等情况,也可先到急诊科。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刺激性食物等)、既往胃部疾病史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等初步判断病情。
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若有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还可能检查血生化,了解电解质情况,因为急性胃炎患者可能因呕吐、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胃镜检查:必要时会进行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有助于确诊急性胃炎,并能排除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对于儿童患者,若病情需要做胃镜,会根据其年龄、体重等情况谨慎操作,选择合适的胃镜型号等。
二、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急性期饮食:在急性胃炎发作期,应暂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得到休息。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黏膜的刺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和易消化性,根据其年龄提供合适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婴儿可适当减少奶量,改为米汤等。
恢复期饮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蒸蛋等,然后再恢复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
2.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胃炎的康复。
三、对症治疗
1.止吐治疗:若患者有严重呕吐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吐药物,但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止吐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一般可先尝试非药物方法缓解呕吐,如让患者保持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等。
2.补液治疗: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如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等,需要进行补液治疗。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儿童患者脱水时更要密切关注补液情况,根据其体重等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3.缓解腹痛:若患者有腹痛症状,可通过局部热敷等方法缓解,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对于儿童患者,热敷时要格外小心,可选择合适的热敷袋并控制好温度。如果腹痛严重,需进一步评估原因,再考虑是否需要使用药物缓解,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四、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如果急性胃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因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的细菌性胃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要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且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严格掌握指征。
2.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应在医生指导下停用相关药物,避免继续服用加重胃黏膜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医生会权衡利弊,考虑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