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有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问题,感染因免疫球蛋白等丢失及用药致免疫力下降,儿童和老年感染情况有别,要注意个人卫生等;血栓栓塞因血液高凝,老年更易发生,要适当活动等;急性肾损伤因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儿童和老年耐受不同,要合理摄入水分等;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因大量蛋白尿等,儿童和老年影响不同,要合理饮食等,有相关病史者需加强监测管理。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风险也较高,且感染后恢复相对困难。
生活方式注意:患者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皮肤和口腔的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良好。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
病史相关:有反复感染病史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监测。
血栓、栓塞并发症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主要与血浆中凝血因子Ⅴ、Ⅷ、Ⅸ、Ⅹ增加,抗凝血酶Ⅲ减少,以及血小板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易发生血栓和栓塞的部位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其他如下肢静脉、肺栓塞、脑栓塞等也可发生。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血液黏度相对较高,加上肾病综合征导致的高凝状态,更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儿童患者相对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低,但也需关注。
生活方式注意:患者应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但要注意活动幅度和方式,防止血管受压。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要避免脱水等导致血液浓缩的情况。
病史相关:有血栓病史或高凝倾向病史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加强抗凝等相关监测和预防措施。
急性肾损伤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因有效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因素导致急性肾损伤。有效血容量不足是由于大量蛋白尿引起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间质水肿可压迫肾小管,影响尿液的排出。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肾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急性肾损伤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老年患者肾脏本身功能减退,对急性肾损伤的耐受能力较差。
生活方式注意:患者应注意合理摄入水分,避免过度脱水,尤其是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密切关注尿量变化。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
病史相关:有慢性肾脏病史或存在肾功能基础异常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增加,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肾功能。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发生机制:大量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机体为了维持蛋白质平衡,会加速肝脏合成蛋白质,从而导致脂蛋白合成增加,出现血脂升高。长期的蛋白质代谢紊乱还可引起机体营养不良等问题。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老年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降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脂肪代谢紊乱可能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生活方式注意: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同时要控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改善脂肪代谢。
病史相关: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能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需加强代谢指标的监测和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