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肠炎有多种症状,包括腹泻(排便次数多、性状多样,与肠道基础疾病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腹痛(部位与结肠病变相关,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黏液脓血便(肠道黏膜受损致黏液脓血混合,与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有关)、发热(机体对炎症反应致体温调节紊乱,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别)、里急后重(直肠受刺激致强烈排便紧迫感及便后未尽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表现:是急性结肠炎常见症状之一,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例如感染性急性结肠炎常因肠道病原体感染,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渗出,从而引起腹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急性结肠炎时腹泻可能更频繁,需警惕脱水等并发症;成人急性结肠炎腹泻若严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若本身有肠道基础疾病病史,如既往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史,在此基础上发生急性感染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腹泻症状加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经常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可能使肠道黏膜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更易出现腹泻。
腹痛
表现:多为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性质可呈隐痛、胀痛、绞痛等。疼痛部位通常与结肠病变部位相关,如左下腹疼痛常见于乙状结肠病变,右下腹疼痛可能与盲肠、升结肠病变有关。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仅感觉腹部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部位,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患者可较清晰描述腹痛情况。
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合并急性结肠炎,腹痛可能与生理期疼痛相混淆,需注意鉴别;不同年龄阶段对腹痛的耐受及表现不同,老年人急性结肠炎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儿童对疼痛的反应可能更强烈。
黏液脓血便
表现:粪便中出现黏液和脓血,这是肠道黏膜受到炎症损伤后,出现渗出、出血等情况的表现。炎症导致肠道黏液分泌增加,同时黏膜受损出血,血液与黏液、粪便混合形成黏液脓血便。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典型表现就是黏液脓血便。
与病史的关系:有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急性发作时更易出现黏液脓血便;若有肠道感染病史未彻底治愈,也可能再次出现肠道黏膜炎症损伤,导致黏液脓血便。
发热
表现:部分急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多为低热,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高热。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
与年龄的关系: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急性结肠炎时发热可能更为常见且体温波动可能较大;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发生急性结肠炎时发热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相对较小,但也要警惕感染加重等情况。
里急后重
表现:患者有强烈的排便紧迫感,但每次排便量不多,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这是因为直肠部位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直肠黏膜感受器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产生里急后重感。常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急性结肠炎。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及血液循环,使肠道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在发生急性结肠炎时可能加重里急后重等症状;若有长期便秘等情况,肠道内环境不佳,也可能增加急性结肠炎发生里急后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