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吐是妊娠早期因激素变化致的生理现象,6周左右出现,12周左右缓解,轻度可调整饮食等,严重需补液等;胃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可发病,症状多样,检查有胃镜等,治疗依病因病情,孕妇、儿童、老年人患胃炎有不同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原因
孕吐: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与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一般在妊娠6周左右出现,12周左右逐渐缓解。育龄期有停经史的女性出现相关症状需首先考虑妊娠可能。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酗酒、应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特定性别倾向,但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症状表现
孕吐: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呕吐多发生在晨起或进食后,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一般不伴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其他症状,但严重的孕吐可能导致孕妇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为乏力、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等。
胃炎:症状多样,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腹胀、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有食欲不振、嗳气等表现。有些胃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炎引起的腹痛一般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如进食后疼痛加重或缓解等情况,且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如黑便等。
三、检查方法
孕吐:主要通过病史询问(停经史、症状出现时间等)、尿妊娠试验(检测hCG)、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等情况)来明确。尿妊娠试验阳性结合相应症状可基本诊断孕吐。
胃炎:常用检查有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看到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呼气试验等,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血常规(部分胃炎患者可能有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等。
四、治疗原则
孕吐: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轻度孕吐通过调整饮食(如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可缓解。对于严重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住院进行补液等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
胃炎: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胃炎,可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或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有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对症药物缓解症状,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孕吐相关):孕妇是特殊人群,孕吐一般不建议自行服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要注意保证营养摄入,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维持身体营养和电解质平衡。在孕期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因为严重孕吐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儿童(胃炎相关):儿童胃炎相对少见,但也可由感染等因素引起。儿童胃炎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不太典型,如可能以腹痛为主要表现,且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若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
老年人(胃炎相关):老年人胃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老年人胃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胃炎时选择药物要更加谨慎,需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