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患者可吃肉但需注意多方面,要选择优质蛋白肉类并依肾功能分期控制摄入量,避免高磷肉类加工品,烹饪选清蒸水煮等方式,儿童、老年及有特殊病史的慢性肾病患者肉摄入各有差异,合并糖尿病者要避高糖腌制及控总摄,合并高脂血症者选低脂肪肉类且用清蒸水煮等方式。
优质蛋白肉类:慢性肾病患者可选择优质蛋白的肉类,如瘦肉、鱼肉等。以瘦肉为例,其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一般来说,根据肾功能分期不同有所差异,对于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60ml/min/1.73m2以上的慢性肾病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可摄入0.8-1.0g左右的优质蛋白,其中来自肉类的优质蛋白可占一定比例;对于eGFR低于60ml/min/1.73m2的患者,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每天每公斤体重约0.6-0.8g优质蛋白,肉类的摄入也需相应调整。鱼肉也是很好的选择,像鲈鱼等,其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适合慢性肾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摄入。
避免高磷肉类加工品:一些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等,通常含磷量较高,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时,磷的排泄能力下降,过多摄入高磷肉类加工品会导致血磷升高,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应尽量避免。
烹饪方式影响
清蒸、水煮为佳:烹饪肉类时建议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避免油炸。油炸会使肉类摄入的油脂增加,对于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慢性肾病患者不利,而且高温油炸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清蒸或水煮能最大程度保留肉类的营养成分,同时减少额外油脂等的摄入。例如清蒸鲈鱼,保留了鱼肉中的营养,且烹饪过程简单,油脂摄入少。
不同年龄慢性肾病患者的肉摄入差异
儿童慢性肾病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等营养需求相对特殊。对于儿童慢性肾病患者,需在保证满足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肉的摄入调整。一般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以及肾功能情况来精准控制优质蛋白肉类的摄入。例如学龄期儿童慢性肾病患者,若肾功能基本正常,可参考上述成人中肾功能较好者的优质蛋白摄入比例来选择肉类并控制量;若肾功能受损,则严格按照肾功能分期来限制蛋白质包括肉类蛋白的摄入,同时要确保儿童的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特殊的营养补充剂等。
老年慢性肾病患者:老年慢性肾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概率较高。在肉的摄入上,除了考虑肾功能情况外,还需兼顾合并疾病。例如老年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要选择低钠的肉类烹饪方式,像清蒸,同时控制肉类中盐分的隐性摄入,而且在蛋白质摄入控制上要更精准,因为老年人本身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等,需在保证营养又不加重肾脏负担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肉类及摄入量。
特殊病史慢性肾病患者的肉摄入
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肾病患者:此类患者在选择肉类时要避免高糖腌制的肉类制品,同时控制肉类的总摄入量以配合血糖的控制。例如不能选择蜜制的肉类。在烹饪时不用含糖的酱料,保持肉类的原味清蒸或水煮等。因为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而过多的糖类摄入不利于血糖稳定,同时肾脏又需要控制蛋白质等的摄入,所以要双重兼顾。
合并高脂血症的慢性肾病患者:要选择低脂肪的肉类,如去皮的鸡肉(去皮后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等,避免摄入肥肉等高脂肪肉类。烹饪方式同样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油脂的添加,因为高脂血症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等并发症,而肾脏也需要避免因高脂饮食加重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