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是累及乙状结肠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免疫、环境、遗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等,可通过结肠镜、粪便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是控制炎症等,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
病因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乙状结肠炎。例如,沙门氏菌、志贺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后,可能侵袭乙状结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若卫生条件不佳,感染肠道病原体的风险增加。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乙状结肠炎的发生。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导致乙状结肠出现慢性炎症。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也较为常见,而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免疫状态受年龄等因素影响,比如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衰退,可能更易发生因免疫紊乱导致的乙状结肠炎。
环境因素: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属于环境因素范畴。比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增加肠道炎症的发生风险;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轴影响肠道,诱发乙状结肠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不同,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可能减弱,更容易出现肠道炎症问题。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乙状结肠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乙状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类似,但具体发病还需结合其他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
临床表现
腹痛:患者常可出现左下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儿童表述可能不太准确,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腹部不适、哭闹等表现。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腹泻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腹泻可能更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胀、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乙状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黏膜的情况,看到黏膜是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对于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要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操作方式,确保患儿的安全。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潜血试验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出血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粪便特点有所不同,比如儿童的粪便性状受饮食影响较大,在分析结果时需综合考虑。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等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也可升高,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年龄较小的儿童血液指标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防止复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等)、饮食调整等。对于儿童患者,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如合理饮食调整可能更为重要。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保持心情舒畅,减轻精神压力等。不同年龄人群在预防时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比如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