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癌、乳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不同疾病有不同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鉴别时要综合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及特殊生理时期等特点,最终可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一、乳腺纤维腺瘤
发病特点:常见于青年女性,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质地韧实,活动度良好,生长缓慢。
影像学表现:乳腺超声检查时,纤维腺瘤多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乳腺X线摄影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部分可有钙化。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相比,纤维腺瘤通常无乳头溢液症状(少数纤维腺瘤伴发导管扩张时可能有少量溢液,但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特点不同)。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
发病特点:多见于中年女性,常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具有周期性,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可触及乳腺内弥漫性结节,呈片状或条索状,边界不清。
影像学表现:乳腺超声可见乳腺结构紊乱,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囊肿),后壁回声增强;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散在的棉絮状或结节状阴影。乳腺囊性增生病一般无乳头溢液,若有溢液多为浆液性,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多为血性、浆液血性等。
三、乳腺癌
发病特点: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早期多为无痛性单发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影像学表现:乳腺超声可见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可有钙化灶,纵横比大于1;乳腺X线摄影可见不规则肿块,边缘有毛刺,可有钙化灶,多为泥沙样钙化。乳腺癌患者多有乳头溢液,且溢液可为血性等,但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明显区别,通过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四、乳管扩张症
发病特点: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脓性或血性,乳晕下可触及肿块,有压痛,病变进展可形成乳晕周围的慢性炎症及瘢痕,乳头可内陷。
影像学表现:乳腺导管造影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充盈缺损;乳腺超声可见导管扩张,管壁增厚。乳管扩张症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区别在于,乳管扩张症的溢液特点及导管造影表现有其自身特征,病理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五、导管内乳头状癌
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似,也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血性,乳房内可触及肿块。但导管内乳头状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影像学表现:乳腺X线摄影可见导管内有不规则充盈缺损,边界不清;乳腺超声可见乳腺内有实性占位,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最终需依靠病理活检来区分导管内乳头状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癌的病理表现有其恶性肿瘤的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明显、有侵袭性生长等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鉴别时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例如,年轻女性患乳腺纤维腺瘤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中老年女性需警惕乳腺癌等恶性病变;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可能增加,在鉴别时需更谨慎排查恶性疾病;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某些遗传性乳腺疾病的风险升高,在鉴别诊断中要充分考虑家族史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乳腺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在鉴别诊断时要结合其特殊的生理时期进行分析,避免因生理变化导致误诊或漏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