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由心脏输出量骤减或停搏致脑缺血引起,中老年多见且常具基础心脏病史,临床表现无明显先兆、伴相关心脏症状,辅助检查靠心电图等,脑源性晕厥因脑部血管循环障碍致脑供血不足,中老年多见且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作前可有先兆、伴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靠头颅CT等,儿童及老年人出现晕厥均需结合具体情况排查病因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输出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缺血引起的晕厥。常见机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排血受阻(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肺栓塞等)。例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室流出道梗阻,运动时心肌收缩加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心输出量骤减,从而引发晕厥。
脑源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痉挛、狭窄、梗死等,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部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晕厥。
二、临床表现差异
心源性晕厥:发作前患者可能无明显先兆,发作时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晕厥,可伴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晕厥,发作时心电图可发现明显的心律失常改变。例如,室颤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均不规则的颤动波。
脑源性晕厥:部分患者发作前可能有头晕、视物模糊等先兆症状。晕厥发作时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例如,脑梗死引起的脑源性晕厥,患者除了晕厥外,可能会出现一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三、辅助检查特点
心源性晕厥:心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情况,有助于明确心脏排血受阻的原因。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清晰观察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瓣膜情况及左心室肥厚等改变。
脑源性晕厥: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脑部血管的血流情况,发现脑血管狭窄、痉挛等异常。例如,TCD检查可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部血管的血流速度改变等情况。
四、年龄与病史相关因素
心源性晕厥: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往往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年轻患者出现心源性晕厥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疾病,如法洛四联症等。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在某些诱因下可能发生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年轻患者出现脑源性晕厥需考虑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况。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血管容易发生病变,增加脑源性晕厥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晕厥需格外谨慎,心源性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脑源性晕厥相对较少见,但也需通过详细检查排除。对于老年人,无论是心源性还是脑源性晕厥,都应重视基础疾病的管理,积极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减少晕厥的发生风险。在护理特殊人群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根据不同病因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